摘要:
目的評價超聲引導腋路臂叢神經阻滯用于手外科手術的臨床效果方法60例執行腕部及手掌手指手術的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每組30例。Ⅰ組采用超聲引導系統,可視下經腋路阻滯臂叢神經;Ⅱ組采用傳統的異感或以腋動脈解剖標志定位予以阻滯臂叢神經;局麻藥均采用0.375%的羅哌卡因。結果兩組患者神經阻滯起效時間分別是(16.23±5.4)和(25.82±7.85)分鐘(P<0.01),鎮痛維持時間分別為(388.72±93.65)和(296.33±102.27)分鐘(P<0.01)。阻滯成功率分別為(100%)和(93.3%)(P<0.05)。兩組副作用誤刺血管分別為(1例)和(7例)(P<0.01)。結論超聲引導腋路臂叢神經阻滯較傳統異感或血管旁解剖定位更精確,阻滯成功率高,超聲引導腋路臂叢神經阻滯起效更快,阻滯時間長,成功率高,并發癥少。
關鍵詞:超聲引導;臂叢阻滯;羅哌卡因
【中圖分類號】
O4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062-02
傳統腋路臂叢神經阻滯為一種盲探式操作,以腋窩動脈搏動為標志定位,以穿刺針觸及神經引發的異感來尋找神經,成功率低,且易損傷神經及誤刺血管引起局麻藥中毒。超聲顯像于可視條件下分辨出局部組織結構,并實時引導穿刺針到達靶神經旁,極大的提高了神經阻滯的成功率,減少了并發癥[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0例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齡18-60歲,體重45-90kg,身高155-182cm,ASAⅠ-Ⅱ級,手術部位腕部及手掌,手指。6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每組30例。Ⅰ組采用超聲引導定位腋路法臂叢神經阻滯,Ⅱ組采用傳統異感或血管旁解剖定位法。
2 方法
術前30分鐘常規肌注阿托品0.5mg,入室后開放靜脈,常規監測血壓、心率、心電圖、脈搏血氧飽和度,麻醉藥品均采用0.375%羅哌卡因。每組藥物總量均不超20ml?;颊呷⊙雠P位,上肢外展90,肘關節外旋并屈曲110。Ⅰ組使用HFL38/1376MH型便攜式超聲診斷儀,線陣探頭頻率為6-12MHZ。于腋窩皮膚上涂抹滅菌耦合劑,再將超聲探頭以滅菌手套包裹后置于腋窩處定位,先確定腋動脈的位置和走行,在超聲引導下,用24G穿刺針分別于腋動脈周圍阻滯肌皮神經、尺神經、正中神經、橈神經。每支神經所用0.375%羅哌卡因5ml。Ⅱ組穿刺點于腋動脈搏動最強處,盲探式尋找異感或靠穿刺針搏動來定位阻滯臂叢神經。
3 效果評價
3.1 用細針于阻滯后每隔5分鐘對橈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肌皮神經所支配區域進行感覺阻滯情況評價,感覺評分分為4級。0級-感覺無減退,1級-刺痛減退,2級-刺痛消失,3級-觸覺消失。
3.2 記錄麻醉的起效時間:操作完成后至各種神經支配區域痛覺消失的時間。
3.3 記錄麻醉鎮痛持續時間:阻滯完成至患者自覺疼痛或感覺恢復的時間。
3.4 記錄神經阻滯的成功率:以不需輔助任何鎮靜或鎮痛藥為阻滯成功標準。
3.5 記錄有無局麻藥不良反應、誤入血管、血腫形成等并發癥及止血帶不適感。
4 統計處理
采用SPSS12.0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進行統計學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 結果
5.1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手術時間和止血帶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和手術情況比較(X±S,n=30)
5.2 Ⅰ組患者神經阻滯時間較Ⅱ組短,鎮痛時間較Ⅱ組長,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Ⅰ組阻滯成功率高于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神經阻滯起效、鎮痛維持時間、阻滯成功率比較(X±S,n=30)
注:與Ⅱ組比較 *P<0.01△P<0.05
5.3 Ⅱ組誤刺血管例數高于Ⅰ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3)
表3 兩組神經阻滯并發癥比較(X±S,n=30)
注:與Ⅱ組比較*P<0.01
6 討論
近些年來,在腋路臂叢神經阻滯中,傳統的異感法或腋動脈解剖定位法已逐漸被神經刺激器引導定位及超聲引導定位所替代,然周圍神經刺激器的使用并不總能避免異感,而異感可能是創傷性周圍神經損傷的風險因子[2]。所以,超聲引導外周神經阻滯因其直觀、方便、廉價、并發癥少、成功率高在臨床麻醉中應用越來越廣泛。
超聲引導下穿刺針在實時可視下到達靶神經而不接觸神經,注藥過程顯示低回聲影的藥液擴散現象,達到滿意的麻醉效果,避免神經損傷,且安全的避開了血管,大大減少了誤穿血管引起的局麻藥中毒反應并發癥的發生率。
有研究表明:精確定位下多點周圍神經阻滯可明顯減少局麻藥的容量,腋路臂叢神經阻滯的效果并不隨著局麻藥的容量增加而增強[3]。王志廣等[4]認為:在總容量相同的情況下,適當的降低羅哌卡因的濃度并不會對神經阻滯的效果產生影響,故本文中采用了0.375%羅哌卡因局麻藥,且Ⅰ組樣本單個周圍神經只注射5ml局麻藥,同樣取得了滿意的麻醉效果。
本文結果表明,超聲引導與盲探法,單獨應用神經刺激器引導神經阻滯相比,進一步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時減少了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高金平.超聲引導腋路法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研究.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09,11(1);63-64.
[2] 張潔,車薛華,梁偉民.周圍神經刺激器引導腋路臂叢神經阻滯用于肘部尺神經松懈術.中華手外科雜志.2007,23(4):234-236.
[3] 趙璇,王英偉,尤新民,等.低濃度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多點腋路臂叢神經阻滯的研究.臨床麻醉學雜志.2006,11(22);830-832.
[4] 王志廣,馬永兵,潘寵勤.B超引導下不同濃度羅哌卡因腋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比較.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35):4420-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