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火針加拔罐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效果。方法:將我院2011年1月到2012年12月期間收治的84例帶狀皰疹患者,隨機分為兩組,進行分組治療,治療組采用火針加拔罐治療相結合的方法,對照組采用靜滴阿昔洛韋加外用阿昔洛韋乳膏的方法,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的差異。結果:治療組和對照組的療效分析經統計學處理(P<0.05),有顯著性差異。結論:火針加拔罐結合療法治療帶狀皰疹效果優于靜脈點滴阿昔洛韋加外用阿昔洛韋乳膏療法,能加快患者治愈時間并減少神經痛后遺癥的發生。
關鍵詞:帶狀皰疹;火針;拔罐
【中圖分類號】
R75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069-01
帶狀皰疹即中醫學所說的“蛇串瘡”,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沿周圍神經分布群集皰疹和神經痛為特征的病毒性皮膚病。筆者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運用火針加拔罐治療帶狀皰疹42例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84例患者,男39例,女45例;年齡最小17歲,最大62歲。病程最短者1天,最長者7天,病損部位在胸脅者42例,在腰部者22例,在肢體者2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2例。
1.2 診斷依據:
1)皮損多為綠豆大小的水皰,簇集成群,皰壁較緊張,基底色紅,常單側分布,排列成帶狀。嚴重者,皮損可表現為出血性,或可見壞疽性損害。2) 皮疹出現前,常先有皮膚刺痛或灼熱感,可伴有周身輕度不適、發熱。3) 自覺疼痛明顯,可有難以忍受的劇痛或皮疹消退后遺疼痛。4)皮損發于頭面部者,病情往往較重(因發于頭面不宜使用本操作,故排除)。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1)火針:選取皰疹水泡明顯的區域,皮膚常規消毒,用火針在酒精燈火焰燒至通紅,逐個刺入水泡,并至皮下0.03-0.05厘米,用消毒棉球擦拭水泡滲出之內容物,待水泡基本刺完后皮膚常規消毒。如果皮損部位較大,一次不能全部刺完,則應考慮患者的耐受限度分段治療。(2)拔罐:待火針治療結束皮膚常規消毒后,選取合適的病損部位拔罐治療,時間大約為10分鐘。以后的幾天時間里,著重用火針點刺新出現的皰疹,并繼續對新出現的皰疹區拔罐治療,直至不再出現新的皰疹水泡,原有的皰疹水皰干枯結痂為止。兩周總結療效。
2.2 對照組: 阿昔洛韋500毫克靜脈點滴常規抗病毒治療,每日一次。并在皮損部位外涂阿昔洛韋乳膏,每日四次。兩周總結療效。
3 結果
3.1 療效標準(自擬): 治愈:皰疹水皰已結痂脫落,皮損部位及神經分布區域無特殊感覺。好轉:皰疹水皰部分結痂脫落,但仍有部分皰疹水皰存在,患者疼痛癥狀明顯緩解。留有神經痛:皰疹水皰已結痂脫落,皮損部位及神經分布區域仍覺疼痛。無效:皰疹水皰無明顯結痂或中途癥狀加重,改用其它治療方法和藥物。
3.2 治療結果:
由表1可見,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24%,對照組為85.71%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4 討論
傳統中醫學認為蛇串瘡(帶狀皰疹)多由肝膽經火盛或脾經濕熱不得疏泄,蘊結于肌膚所致。筆者所用的火針,古稱“燔針”,《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中提到“輕者毒氣隨火而散,重者撥引毒痛徹內外”。以火針加拔罐的治療方法,以熱引熱,使火熱毒邪得以外泄,機體氣血通暢,營衛調和,陰平陽秘,正勝而邪去;同時,火針燒紅時溫度高達700-800℃,直接作用于病損部位,可起到殺滅病毒的作用,拔罐的負壓作用于病損部位,更使部分病毒隨皰疹內容物而流失,幾種作用結合到一起,可使病患者的病程縮短,神經痛的后遺癥減少。故火針加拔罐不失為一種治療帶狀皰疹的理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