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過對我院產科2013年1月1日-2013年8月31日O型準母親、非O型準父親所生的新生兒發生母嬰血型不合溶血病危險因素及早期干預效果研究。方法:我院產科準父母血型檢查、孕期血型抗體效價監測、分娩時臍血查新生兒血型及Coombs監測,及確診母嬰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兒為觀察組。與同期外院轉診的母嬰血型不合溶血病的患兒為對照組,二組間發生并發癥、換血治療及死亡率進行比較。結果:孕期抗體效價監測≥1:128,子代可能發生溶血病;臍血查新生兒血型及Coombs試驗可以早期診斷。觀察組患兒發生嚴重高膽紅素血癥、膽紅素腦病、重度貧血、換血治療及死亡率與對照組無差異。結論::開展高危因素篩查可以早期發現患兒、早期干預,提高患兒的生存質量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新生兒;溶血病;高危因素;篩查;早期干預
【中圖分類號】
B844.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085-01
母嬰血型不合性溶血病是同種免疫性溶血,包括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兩種,發生于胎兒期及新生兒早期,其起病早,進展快,易出現高膽紅素血癥及膽紅素腦病,但早期干預可減少并發癥及后遺癥的發生[1]。我院2013年1月開始對在我院產檢的O型血準母親、非O型血準父親及Rh陰性準母親進行監護、動態監測孕期抗體效價,有條件的分娩時查新生兒血型及Coombs試驗,及生后臨床診斷等方法,早期發現母嬰血型不合溶血病,及早干預,檢測并發癥及后遺癥的發生,現匯報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我院產科2013年1月1日-2013年8月31日住院分娩的孕產婦中檢出O型血準母親、非O型血準父親及所生的非O型血新生兒作為高危人群監測;確診新生兒 “母嬰血型不合溶血病”17例為觀察組。
同期新生兒科收住院的外院轉診患兒確診的“母嬰血型不合溶血病”26例做為對照組,孕期檢查信息收集不全,不做為本研究項目分析。
1.2 方法:
1.2.1 評估方法:(1)我院產科產前孕16周開始準父母親血型檢查,篩查出準父母親血型不合的高危人群,進行產前血型抗體篩查。(2)對高危人群孕期動態監測抗體效價,若抗體效價上升≥1:32 提示胎兒父母不熟可能受累,給予口服茵梔黃顆粒[2]干預。(3)對高危人群分娩時篩查新生兒溶血病:用注射器抽取嬰兒端臍血2管(抗凝及非抗凝管各4ml),預留3-4cm長度臍帶,為進一步換血治療做準備,同時檢查新生兒血型,臍血Coombs試驗。(4)O型血新生兒再重新結扎臍帶;對非O型血新生兒,再檢查臍血Coombs試驗。(5)臍血Coombs試驗陽性,為疑似新生兒溶血病,轉診新生兒科觀察,進一步查新生兒血液Coombs試驗;(6)臍血Coombs試驗陰性,出生24小時內經皮測膽值≥6mg/dl時,動態監測黃疸程度加重轉入新生兒科治療,復查Coombs試驗,鑒別診斷和治療干預(診斷標準見附件)[1][3][4](7)觀察組與對照組患兒發生嚴重高膽紅素血癥、膽紅素腦病、貧血、換血治療情況及死亡率進行比較。
1.2.2 相關定義: (1)嚴重高膽紅素血癥:是指日齡血清總膽紅素水平達換血標準。[3]
(2)貧血的分度:參照第七版兒科學的標準。[4]
1.3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均值±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一般狀況比較:
共有43例確診為母嬰血型不合性溶血病患兒納入研究。胎齡38-43周;體重:2600-4000g。本院產科自孕期開始監測轉入新生兒科確診的患兒17例為觀察組;外院轉診確診的患兒26例為對照組。兩組患兒在性別、胎齡、出生體重、是否有產時窒息、合并感染、紅細胞增多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一般狀況比較
注:t值方差不齊,用t ’值檢驗,P值>0.05
2.2 產前高危人群監測情況:產前準父母血型檢測、O型血準母親孕期抗體效價動態監測:孕期母親抗體效價高,有可能發生溶血病。見表2:
表2 監測的非O型血準父親母親O型血母親
孕期抗體效價及確診新生兒ABO溶血病的關系
注:因為樣本量小,母親孕期抗體效價1:32~1:64 合并43例,確診0例;與母親孕期抗體效價≥1:128合并為組,合計14例,確診3例比較, X2值6.14,P<0.05,統計學差異有顯著性。母親孕期抗體效價≥1:128,子代可能發生溶血病。
2.3 觀察組與對照組轉診時小時膽紅素比較:觀察組較對照組轉診及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觀察組與對照組發生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發生發生嚴重高膽紅素血癥、膽紅素腦病、重度貧血、換血治療例數、死亡例數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觀察組與對照組發生貧血嚴重程度比較:觀察組Rh溶血病1例,新生兒貧血Hb117g/l;對照組Rh溶血病1例,新生兒貧血Hb126g/l;
觀察組ABO溶血病新生兒貧血嚴重程度較對照組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3 轉診時觀察察組與對照組小時膽紅素比較
表4 觀察組與對照組發生嚴重高膽紅素血癥、膽紅素腦病、重度貧血、
換血治療例數、死亡例數進行比較
表5 觀察組與對照組ABO溶血病貧血嚴重程度比較
3 討論
3.1 準父母親產前檢查ABO、Rh血型,檢出母嬰血型不合的高危人群:
新生兒溶血病是指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兒同種免疫性溶血,由于準父母親血型不合造成的,人類26個血型系統中,以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最為常見,其次為Rh血型系統, 準父母親血型不合現象很普遍,所以新生兒溶血病也很常見,但有可能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5]。準父母做產前血型檢查,檢出母嬰血型不合的高危人群,加以管理。
3.2 母親孕期抗體效價監測,新生兒有發生溶血病可能:
母親孕期抗體效價與上次妊娠有關,本次新生兒O型血不發生溶血病;若新生兒非O型血,母親孕期抗體效價高或由高變低亦不一定發生新生兒溶血病。本項目研究經過統計學處理,準母親孕期抗體效價≥1:128時,子代有可能發生溶血病。
3.3 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
觀察組轉診時間集中在0~24h,膽紅素≥103umol/L。對照組轉診時間集中在48~72h,膽紅素≥205umol/L。觀察組發生發生嚴重高膽紅素血癥、膽紅素腦病、重度貧血、換血治療例數、死亡例數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ABO溶血病新生兒貧血嚴重程度較對照組輕,二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能與觀察組樣本少有關。對照組轉診時間較晚,與生后新生兒黃疸疏于監測有關,也與路途遠有關,應加強產兒科的合作。
本項目研究中仍有一例G1P1確診ABO溶血病的患兒,雖在生后16小時轉診,已經出現膽紅素腦損害表現,及時給予免疫阻斷及換血治療,現1歲健康。說明早期干預可改善預后。
3.4 及時準確的掌握母嬰基本信息及疾病高危因素,動態監測新生兒黃疸的變化,存在母嬰血型不合的新生兒黃疸及時干預,絕大多數膽紅素腦損害是可預防的。目前新生兒領域治療ABO溶血病的理論與技術已非常成熟,早期發現、早期光療能避免重癥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使得換血治療的病例減少。
3.5 仍有少見ABORHD+(E、c)溶血病發生,加強生后最初幾天的新生兒黃疸動態監測,發現新生兒病理性黃疸者再轉新生兒科治療。
3.6 建議對O型準母親,準父親非O型血,有不良產史,分娩時抽取臍血并預留3-4cm長度臍帶,查新生兒ABO、Rh(D)血型,非O型新生兒,再檢查臍血Coombs試驗。Rh陰性準母親分娩時檢查臍血血型及Coombs試驗。Coombs試驗陽性者為進一步換血治療做準備。
參考文獻
[1] 邵肖梅,葉紅瑁,丘小汕.《實用新生兒學》. 2011.第四版267-306人民衛生出版社,
[2] 杜立中 主譯.《新生兒案例實踐學》. 2012.第4版49-65. 北京人民出版社
[3] Kirpalani Moore Perlman,牛余宗 代旭東 主譯.《新生兒住院醫師手冊》2009. 第3版,267-293. 人民衛生出版社
[4] 方建培《兒科學》第7版,349頁。人民衛生出版社,
[5] 魏克倫.《新生兒急救手冊》. 2012.第1版.249-261. 人民衛生出版社,
[6] 張慧萍,陳群英,陳海兒. 臍帶血在新生兒ABO溶血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