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R323.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096-01
肩周炎是我們臨床常見病,也是治療比較棘手的疾病。特別是粘連嚴重,功能活動受限重者治療療程長,病人痛苦較大。針刀的問世很大程度解決了此類病人的痛苦,但針對肩周炎單一的治療還是不能滿足患者快速治愈疾病的期望!經過多年的摸索,大量病例驗證,我科運用針刀減壓結合靜脈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療功能受限嚴重的肩周炎病人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療程短,患者痛苦小,治愈率高的特點。充分體現了“簡便驗廉”的特點。值得推廣。
1 診斷標準
1.1 疼痛:起初時肩部呈陣發性疼痛,多數為慢性發作,以后疼痛逐漸加劇或頓痛,或刀割樣痛,且呈持續性,氣候變化或勞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頸項及上肢(特別是肘部)擴散,當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牽拉時,常可引起撕裂樣劇痛,肩痛晝輕夜重為本病一大特點,多數患者常訴說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側側臥。
1.2 肩關節活動受限,肩關節向各方向活動均可受限,以外展、上舉、旋前旋后更為明顯,隨著病情進展,由于長期廢用引起關節囊及肩周軟組織的粘連,肌力逐漸下降,加上喙肱韌帶固定于縮短的內旋位等因素,使肩關節各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當肩關節外展時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特別是梳頭、脫衣、洗臉、叉腰等動作均難以完成。
1.3 壓痛,多數患者在肩關節周圍可觸到明顯的壓痛點,壓痛點多在肱二頭肌長頭腱溝,喙突,大小圓肌肩胛骨外側緣止點,關節盂盂下結節,肩峰下滑囊、岡上肌附著點等處。
1.4 怕冷, 患肩怕冷,不少患者長時間用棉墊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風。
1.5 肌萎縮:三角肌、岡上肌,肱二頭肌等周圍肌肉早期可出現痙攣,晚期可發生廢用性肌萎縮,出現肩峰突起,上舉不便,后彎不利等典型癥狀。
1.6 X線及化驗室檢查: 常規攝片,大多正常,后期部分患者可見骨質疏松,但無骨質破壞,可在肩峰下見到鈣化陰影。實驗室檢查多正常。年齡較大或病程較長者,平片可見到肩部骨質疏松,或崗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鈣化征。
2 治療方法
2.1 患者空腹8小時進門診手術室,裸露患肩,麻醉師行靜脈復合麻醉(丙泊酚加氛太尼)
2.2 麻醉起效后針刀減壓肩周肌肉肌腱粘連點。
2.3 手法松解,麻醉中,患者肩周肌肉松弛,沒有疼痛保護,此時將患肩做上舉,搭肩,后伸等功能位活動可將粘連的肌肉肌腱完全松解開,活動過程中術者可聽到肌肉分離開的噗嗤聲。
2.4 術畢靜脈滴入甘露醇125毫升,丹參注射液20毫升。
3 術后康復
3.1 術后第一天開始行針灸,短波,按摩治療。
3.2 口服活血化瘀中藥。
3.3 鼓勵患者自己行肩關節功能位鍛煉。
4 結果
經過本方法治療150例,患者肩關節功能2周恢復正常者120,疼痛消失129例。
5 討論
本療法中西醫結合,針對肩周炎發病的本質粘連為主,疼痛為伴隨癥狀。通過麻醉下患者肩周肌肉松弛,沒有疼痛保護,結合針刀減壓切割開路,一次性松解肩周組織粘連,恢復肩周功能位活動度,再經過術后康復。病人可實現快速治愈這一臨床棘手的疾病,本方法操作簡單,治愈率高,治療療程短,適合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