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代謝特征,探討其相關危險因素。方法:根據肝臟B超結果,將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為NAFLD組和非NAFLD組,比較兩組間的腰圍、血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HbA1C)、C肽,計算并比較兩組間的體重指數(BMI)、改良的胰島素C肽指數(HOMA-C肽)。[結果] NAFLD組腰圍、BMI、TG、LDL-C、HOMA-C肽均明顯增高(P<0.05)。結論:胰島素抵抗、肥胖、高TG血癥增加了2型糖尿病合并NAFLD的患病風險。
關鍵詞: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島素抵抗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110-01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在人群中的發病率逐年增加,成為目前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NAFLD可以從單純的脂肪肝發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可以進展為肝衰竭而需要肝移植治療,嚴重危害人類健康。本研究對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探討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險因素,為臨床防治T2DM及NAFLD提供依據。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1.1.1 分組:選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間在我院內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排除糖尿病嚴重急、慢性并發癥,甲狀腺功能異常,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藥物性及其他遺傳性疾病所致的肝病,無大量飲酒史(每周攝入乙醇量男性>140 g,女性>70g)。其中合并NAFLD組60例,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齡51.0±11.3歲,病程8.0±5.6年;不合并NAFLD 組60例,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齡50.8±12.1歲,病程9.2±6.1年,兩組間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1.2 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采用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糖尿病診斷標準。
1.1.3 NAFLD 診斷標準:根據2006年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診療指南》的NAFLD診斷標準[1] 。
1.2 方法
1.2.1 一般資料:收集所有入選患者的年齡、性別、糖尿病病程、身高、體重、腰圍、臀圍,計算體重指數(BMI)。BMI=體重(Kg)/身高2(m2)。根據2002年WHO重新確定的亞太地區肥胖標準:BMI≥25Kg/m2者為肥胖。
1.2.2 實驗室資料 收集所有入選患者的空腹血糖(TPG)、餐后2小時血糖(2hPG)、空腹C肽(FCP)、餐后2小時C肽(2hCP)、糖化血紅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餐后2h血糖及C肽測定為標準饅頭餐后2h血糖及C肽。)
1.2.3 胰島素抵抗評價方法 用空腹C肽(FCP)代替胰島素改良穩態模型(HOMA)公式[2]評價胰島素抵抗,公式為HOMA(CP)=1.5+FPG×FCP/2800。該指數越高說明胰島素抵抗越明顯,越低說明胰島素敏感性越高。
1.3 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兩組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合并NAFLD組的腰圍、BMI均明顯高于不合并NAFLD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 兩組生化指標比較:合并NAFLD 組的TG、LDL-C、FCP、2hCP、HOMA(CP)均明顯高于不合并NAFLD組,HDL-C明顯地獄不合并NAFLD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TC、HbA1C、FPG、2hPG無統計學差異。(表2)
表1 兩組一般情況比較
注:*與B組比較,P<0.05
3 討論
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確的肝損害因素,以彌漫性肝細胞大泡性脂肪變為主要特征的肝臟疾病。NAFLD以往一直被視作一種良性病變,現已明確脂肪變性可引起壞死、Mallory體形成、纖維化,有發展至肝硬化、肝癌以及肝功能衰竭的風險。
表2 兩組生化指標比較
在本組資料中顯示T2DM合并NAFLD組的2hPG、FCP、2hCP、HOMA(CP)水平顯著高于T2DM不合并NAFLD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T2DM合并NAFLD存在更明顯的胰島素抵抗,尤其是肝臟胰島素抵抗,也提示NAFLD的形成與胰島素抵抗密切相關。胰島素抵抗主要通過兩個途徑導致脂肪在脂肪細胞儲積:脂質過多癥和高胰島素血癥。胰島素抵抗導致血清中游離脂肪酸增多,而肝細胞對脂肪酸的高攝入導致線粒體氧化超載,加重肝細胞內脂肪酸的儲積。同時游離脂肪酸(FFA)可直接刺激β細胞分泌胰島素,從而形成高胰島素血癥和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癥時糖降解增加,從而增加脂肪酸的合成,減少APO-100合成,使肝內新合成三酰甘油增加,不僅肝內脂肪酸的氧化負荷增加,且FFA具有肝細胞毒性,在脂肪酸氧化過程中產生大量自由基,線粒體和微粒體內脂肪酸氧化都可以使活性氧簇(ROS)增加,其后果是導致線粒體DNA損傷,引起線粒體腫脹和通透性增加,最后引起肝細胞變性壞死以及炎癥浸潤甚至肝細胞的凋亡。與此同時,FFA中的不飽和脂肪酸還可通過加強脂質過氧化反應損傷肝細胞。而且FFA可與某些細胞因子相互作用,導致生物膜損傷,從而誘發脂肪性肝炎。
本組資料中顯示T2DM合并NAFLD組的BMI、腰圍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MI和腰圍是目前公認的最實用的肥胖等級評估和測量人體脂肪量的重要測量學指標。國內研究發現,當BMI>24kg/m2時,脂肪肝的發生率是20.9%;BMI>26kg/m2時,脂肪肝的發生率增至42.9%;而當BMI>28kg/m2時,脂肪肝的發生率是90-100%[5]。這說明2型糖尿病腹型肥胖患者更容易發生脂肪肝。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謝紊亂最顯著的特點是高甘油三酯血癥。本研究結果顯示T2DM合并NAFLD組TG、LDL-C明顯高于單純T2DM組,HDL-C明顯低于單純T2DM組,提示T2DM合并NAFLD存在更嚴重的脂代謝紊亂。其機制可能是:肝臟是胰島素作用的靶器官,也是脂肪代謝的重要器官。糖尿病患者合并脂代謝紊亂時肝內脂肪的增加超過了肝細胞將其氧化利用和合成脂蛋白運輸出去的能力,使肝細胞脂肪沉著及肝細胞變性,形成脂肪肝。
本組資料分析顯示,T2DM合并NAFLD患者存在明顯的胰島素抵抗,脂代謝紊亂和腹型肥胖。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對T2DM伴有NAFLD患者的治療如果考慮到胰島素抵抗、脂代謝紊亂,使用胰島素增敏劑和調脂藥,改善胰島素抵抗,維持正常的脂質代謝,是否可以更好控制血糖,防治脂肪肝,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尚需進行臨床研究。另一方面,對T2DM患者常規進行肝臟B超檢查以早期發現NAFLD,對腹型肥胖的T2DM患者,指導合理飲食、運動,恢復理想體重,糾正由肥胖引起的胰島素抵抗,高脂血癥,也是防治T2DM合并NAFLD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實用肝臟病雜志.2007,10(1):1-3.
[2] 李霞,周智廣,元海英,等.用空腹C肽代替胰島素改良HOMA公式評價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功能.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4,29:419-423.
[3] 辛永寧,宣世英.非酒精性脂肪肝影響因素研究進展.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3462-3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