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針灸治療失眠的臨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期間診治的失眠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患者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各36例。對照組采用安慰劑膠囊藥物治療,觀察組采用針灸治療,同時應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對比。結果: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失眠狀況均得到改善,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分值均出現了下降(P<0.05),且觀察組的下降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數據結果比較具有明顯差異(P<0.05)。結論:針灸治療失眠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能有效提高治療效率,促進患者的失眠癥狀改善,值得在臨床應用上推廣。
關鍵詞:針灸;失眠癥;臨床療效;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
【中圖分類號】
R2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129-01
失眠是生活中的常見癥狀,不僅容易使患者產生焦慮、敏感、抑郁等不良心理,長此以往,還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1]。隨著中醫價值的再次體現,在失眠的治療中逐漸引入了針灸治療方式。為了進一步分析針灸治療失眠的臨床效果,本文收集我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期間診治的72例失眠患者進行分組試驗,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期間診治的72例失眠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睡眠障礙國際分類-診斷和編碼手冊》[2]失眠癥診斷標準。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6名,觀察組中有19名為男性,17名為女性,最大年齡為76歲,最小年齡為20歲,平均年齡(40.14±8.22)歲,最短病程為1個月,最長病程為10年,平均病程5.11年;對照組中有21名為男性,15名為女性,最大年齡為77歲,最小年齡為21歲,平均年齡(41.28±8.94)歲,最短病程為2個月,最長病程為9年,平均病程5.07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各項基本資料基本相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安慰劑膠囊藥物治療,每天睡前三十分鐘服用一次;觀察組采用針灸治療, 對心源性失眠患者采用透灸背俞穴方法治療,對頸椎病引起的失眠患者實施針刺頸夾脊穴的方法,對頸性失眠患者取足太陽膀胱經治療,對頑固性失眠則采用梅花針叩刺背俞穴( 從肺俞到膀胱俞),每天一次,持續治療十次為一個療程。
1.3 效果判定標準:
應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3]對兩組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后的不同時間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對比。
1.4 統計學處理:
本組試驗所得數據均錄入SPSS19.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X2檢驗描述計數資料,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并采用均數±標準差對計量資料進行描述, P<0.05則表示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失眠狀況均得到改善,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分值均出現了下降(P<0.05),且觀察組的下降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數據結果比較具有明顯差異(P<0.05)。具體情況見表1。
3 討論
失眠癥是人們生活的常見癥狀,患者的臨床表現不能入睡、入睡不深、睡眠減少等等,它也是所有睡眠障礙中發生率最高的類型。尤其是當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承擔的來自社會、家庭、學習、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壓力不斷增大,失眠患者也越來越多,并且不斷的向年輕化發展[4]。中醫認為,失眠主要是由于其它疾病或者外界因素引起生理功能失調,對心、肝、膽、腎、脾、胃之間的和諧造成了破壞,從而引起了火、虛、痰、瘀的病理變化,最終導致五臟、氣、血、陰、陽平衡被打破而產生失眠。因此在治療上主要通過調節生理功能,恢復氣血入手。針灸是我國傳統中醫學中的重要治療手段,通過針灸能夠有效的改善血液流變學,加速代謝,促進氣血暢通,從而發揮良好的改善氣血不暢、恢復生理功能,最終達到治療失眠的目標。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看出, 針灸治療失眠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能有效提高治療效率,促進患者的失眠癥狀改善,值得在臨床應用上推廣。
表1 兩組患者的療效對比情況
參考文獻
[1] 吳文寶.針刺申脈、照海配合松郁安神方治療失眠的臨床療效及機理研究[D].福建中醫藥大學,2011.
[2] 張欣.針刺療法治療失眠的優選方案及療效評價的臨床研究和機理探討[D].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09.
[3] 趙云安.滋養肝腎法加針灸治療圍絕經期婦女失眠癥的臨床對照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0.
[4] 惠茹婷,張鐳瀟,唐羽,羅榮.近10年針灸治療失眠伴抑郁障礙的臨床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13,12: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