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岳鵬程(1971.12-),男,畢業院系:瀘州醫學院本科,職務/職稱:呼吸內科主任,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慢阻肺。
摘要:
目的:分析危急值制度在臨床科室的執行情況,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回顧性分析,提出整改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2013年9月~2013年12月我院呼吸內科危急值172份,利用Microsoft Excel2003軟件統計我科危急值的構成比、分布率,分析臨床管理存在的缺陷及原因,制定整改措施。結果:我科危急值報告以檢驗醫學為主,占99%。檢驗醫學危急值出現最多的是血氣分析,占40%;其次是電解質,占36%;在次是血液分析,占9%。血氣分析危急值以二氧化碳分壓>60mmHg為主,占80%。危急值疾病分布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為主,占83%。患者搶救治療成功率占89%。結論:醫學檢驗(檢查)和臨床醫護人員必須嚴格執行危急值制度,不斷完善危急值管理制度,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保障醫療安全。
關鍵詞:危急值; 臨床管理
【中圖分類號】
R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135-01
危急值(Critical Values)是指當這種檢驗、檢查結果出現時,表明患者可能正處于有生命危險的邊緣狀態,臨床醫生需要及時得到檢驗、檢查信息,迅速給予患者有效的干預措施或治療,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則就有可能出現嚴重后果,失去最佳搶救機會。危急值報告制度最早由Lundberg(1972)提出,已經被世界各地所采用[1]。我院執行危急值報告制度1年余,對及時搶救患者生命、保障醫療安全起到了應有的作用,筆者對科室2013年9月~2013年12月危急值報告、處理制度、流程執行情況做了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2013年9月~2013年12月我科共接到檢驗科、放射科危急值報告172人次。其中常見危急值項目包括pH、pCO2、PO2、Glu、K、Na、Ca、PT、APTT、WBC、PLT、肌酐、尿素氮、細菌培養陽性標本及特別異常其它檢驗結果以及X線胸片等。
2 方法
通過對172人次危急值發布科室分布情況、發生率、發生疾病分布、臨床登記合格率、臨床危急值評估及處理情況、相關病程記錄情況、患者療效進行回顧性分析,進一步分析危急值報告處理缺陷、危急值處理不規范主要原因,提出持續改進措施。
3 結果
3.1 危急值發布科室分布情況: 檢驗科報告171人次,占99%;放射科報告1例,占1%。
3.2 危急值發生率: 血氣分析報告71人次,占40%;電解質報告62人次,占36%;血液分析報告15人次,占9%;痰培養及藥敏報告12人次,占7%;腎功報告9人次,占5%;血糖報告1人次,占1%;出血時間測定報告1人次,占1%;X線胸片報告1人次,占1%。
3.2.1 血氣分析分布情況: 二氧化碳分壓>60mmHg報告58人次,占80%;PH<7.25報告8人次,占11%;氧分壓<60mmHg報告6人次,占8%;PH>7.55報告1人次,占1%。
3.3 危急值發生疾病分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143人次,占83%;社區獲得性肺炎9人次,占9%;支氣管擴張癥6人次,占3%;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4人次,占2%;急性冠脈綜合癥4人次,占2%;肺癌3人次,占2%,肺膿腫1人次,占1%;氣胸1人次,占1%;胸腔積液1人次,占1%。
3.4 危急值臨床登記合格率: 檢驗項目名稱等登記不全18人次,占15.1%。
3.5 臨床危急值評估及處理情況: 經過臨床醫生分析危急值報告后重取標本復查9例,占5.2%;患者無癥狀,予以嚴密觀察34例,占19.8%;予以對癥處理、搶救治療129例,占75%。
3.6 危急值相關病程記錄情況: 通過審查出院病歷中危急值報告記錄時間及內容發現立即完成相關記錄161人次,占93.6%,未立即完成但在6小時內完成記錄11人次,占6.4%。
3.7 患者療效分析: 172人次危急值報告涉及126例患者,通過住院診療,96例患者病情好轉出院,占76%;痊愈出院9例,占7%;患者家屬放棄搶救治療8例,占6%;經搶救治療無效,患者自動出院12例,占10%;經搶救治療無效死亡1例,占1%。
4 討論
我科接收的危急值報告以檢驗科為主,報告項目以血氣分析、電解質為主,涉及疾病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為主,符合呼吸內科病員病理特征。
當危急值出現時,檢驗(檢查)人員按制度認真分析結果,并及時主動與臨床聯系,加強了檢驗(檢查)工作人員的主動性、責任心,密切了和臨床的關系,減少了檢驗(檢查)與臨床的矛盾,更重要的是,由于檢驗和臨床的及時溝通,臨床醫護人員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了危急值信息,及時對患者進行搶救治療。但是在危急值報告制度執行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①科室制度流程不完善,個別醫護人員責任心不強,在接到危急值報告后向醫生匯報時,記錄不全面,主要表現在無向醫生報告的時間。②部分醫生在對患者危急值處理后未及時在病程錄中記錄或記錄內容內涵欠佳。③科室質控小組對患者的危急值處理過程未做到全面追蹤監控,沒有制定具體的獎懲措施對其進行監管及處理。
針對以上缺陷制定相應持續改進措施:①對科室醫護人員加強危急值相關知識培訓,增強醫護人員責任心,使其深刻認識危急值的臨床意義,掌握危急值報告處理流程,正確分析檢驗結果,準確對病員進行搶救處理,挽救患者生命。②加強臨床科室同檢查/檢驗科室的有效溝通,提高危急值報告的正確性,讓真正的危急值危急起來,并盡可能地減少不必要的危急值,在不影響患者安全的前提下,保證實驗室、臨床工作效率。③完善科室對危急值報告處理流程,并強化監管措施,提出明確的獎懲制度,規范危急值的處理。科室在各級查房時對“危急值病程記錄”的及時性及質量內涵、后續觀察的內容進一步督查。④建議醫院加強信息系統建設,如果有危機值就提示醫生及時書寫“危急值病程記錄”;如果未書寫“危急值病程記錄”就以消息框的形式提示該患者有危急值,需及時書寫;如果不及時書寫危急值處理病程記錄,則不允許醫生進行病程書寫,必須及時書寫了危急值處理病程記錄才能書寫其他的病程記錄。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將不斷完善危急值報告管理制度,督促醫務人員嚴格執行危急值制度,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搶救治療成功率,保障醫療安全。
參考文獻
[1] Lundberg GD. When to panic over abnormal values[J].MLO Med Lab Observer,1972,4(1):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