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高齡患者急診行橈動脈途徑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我科收治的78例高齡行橈動脈途徑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者,隨機分為2組,即:橈動脈途徑介入治療組(簡稱觀察組)以及股動脈途徑介入治療組(簡稱對照組),每組各39例。觀察兩組患者包括曝光時間、穿刺成功率、穿刺并發癥以及住院時間在內的手術相關指征。結果:觀察組患者中行PTCA 及支架術的簡稱治療組,行冠狀動脈造影的簡稱診斷組,對照組患者中同樣分為治療組與診斷組,僅就治療組而言,觀察組的曝光時間、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就診斷組而言,觀察組的曝光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治療的曝光時間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高齡患者急診中經橈動脈途徑冠脈介入治療安全、可行,具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橈動脈;高齡;急診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142-01
我科在總結多年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在急診高齡患者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采用橈動脈途徑進行治療,效果甚佳,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年齡:≧75歲;②經冠狀動脈造影明確為多支病變且接受介入手術治療者;③患者或者患者家屬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單支病變者;②有其他嚴重心臟疾患者如先天性心臟病等,以及嚴重感染,肝腎功能不全等疾患,且預計生存期低于1年者;③有嚴重精神疾患者;④臨床資料不完備者。
根據上述標準,將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科急診收治的78例高齡行橈動脈途徑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研究。
1.2 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中男46例,女32例;年齡:75~86歲,平均(79.2±0.5)歲;基礎疾病:冠心病心絞痛者38例,急性冠脈綜合征者30例,陳舊性心梗者10例;合并病:合并高血壓者54例,合并糖尿病者42例,合并高脂血癥者30例。
1.3 病例分組:
根據臨床前瞻性研究原則,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2組,即:橈動脈途徑介入治療組(簡稱觀察組)以及股動脈途徑介入治療組(簡稱對照組),每組各39例。
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比性較好。
1.4 干預措施:
觀察組[1]:選擇患者右側行皮橈動脈穿刺,急診患者術前予以口服氯吡格雷。擺放患者體位為右手置于平伸外展位,予以2%利多卡因少量局部皮下注射,針尖斜向近端進針,進入動脈后插入直引鋼絲,并插入6F動脈鞘,并從側鞘內注入硝酸甘油、利多卡因、地爾硫卓和肝素。一般而言,先行右冠狀動脈造影后,再行左冠狀動脈造影以確定病變部位類型。介入治療前即刻靜脈給肝素,采用1. 5~2. 5 mm標準球囊預擴張,支架置入直徑與病變遠端正常血管比例適宜。
對照組:選擇患者右側行皮股動脈穿刺,其中鞘管選擇6~7F 鞘管,治療措施同“觀察組”。
1.5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征,主要包括曝光時間、穿刺成功率、穿刺并發癥以及住院時間。
1.6 統計學措施:
本研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整理與分析,設定a=0.05,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中有20例進行了PTCA 及支架術 (簡稱治療組),剩余19例進行冠狀動脈造影簡稱(簡稱診斷組),對照組患者中22例進行了PTCA 及支架術(簡稱治療組),剩余17例進行冠狀動脈造影(簡稱診斷組),僅就治療組而言,觀察組的曝光時間、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就診斷組而言,觀察組的曝光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治療的曝光時間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中的治療組比較,▲p<0.05;與對照組中的診斷組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3 討論
既往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療中多以經股動脈為經典途徑,但相關臨床研究證實,該途徑穿刺容易出現患者術后臥床時間較長、體位受限較多、腹股溝血腫以及動靜脈瘺等并發癥,且發病率高達8%左右[2],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成功率降低明顯,且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經橈動脈穿刺已經成為一種有益的替代而漸趨應用于臨床實踐之中,本研究結果發現,在高齡患者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應用橈動脈途徑穿刺較為安全、可行,與前述結果相契合。
同時,在治療過程中我們通過不斷總結,發現該項手術的主要技術難點在于橈動脈穿刺及指引導管到達指定位置,一般而言,動脈穿刺點多選擇在腕橫紋上兩指處進針,進入導絲后需要保持動作緩慢而輕柔,若進入困難可換用0號導絲,而在此過程中造影導管及指引導管應進行全程透視,順血管形狀進行旋轉[3],而進入冠狀動脈的方法類似股動脈即可,盡量選擇對血管刺激較小的導絲,以保障手術的順利進行。
綜上可見,在高齡患者急診中經橈動脈途徑冠脈介入治療安全、可行,尤其患者術后無需制動臥床更適宜于高齡患者,以降低褥瘡的發病率,更好的改善其生活質量,但由于研究時間及精力的不足,對于遠期隨訪尚待進一步觀察之中。
參考文獻
[1] 丁坤,孫春啟,關 欣,等. 經橈動脈途徑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臨床應用[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1,36(5):473~474
[2] 王東,孫朝陽,沈桂冬,等.經橈動脈途徑穿刺行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在治療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學,2014,20(1):143~145
[3] 裘健.辛伐他汀對介入術后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影響[J]. 河北醫學,2012,18(10) :1440~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