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觀察并研究中藥臨床合理用藥的安全性以及應對策略。方法: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11月期間56例出現用藥不良反應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中藥藥物治療情況,并對其用藥安全性展開評估。結果:入選患者中,導致不良反應的原因主要包括未辨證施治、給藥方法以及用量不當、炮制不當、中西藥聯合應用有誤等,其中未辨證施治是導致不良反應出現的主要原因,所占比例遠高于其他影響因素,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中醫臨床用藥治療過程中,應針對中藥的辨證使用、煎煮、炮制以及配伍等環節提高監督力度,嚴格遵循各環節操作流程,避免出現不合理用藥現象,為患者用藥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關鍵詞:中藥;合理用藥;安全性;應對方法
【中圖分類號】
R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145-01
中藥的應用歷史久遠悠長,數千年的實踐應用證明了中藥的確切療效,同時也為我國民眾身心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中藥源自天然,且藥性平和,與西藥在臨床上聯合應用往往會受到更為顯著的治療效果,但同時也存在不少不良反應[1]。中藥的合理用藥成為現階段中醫臨床廣泛關注的問題。基于此,本文觀察并研究中藥臨床合理用藥的安全性以及應對策略,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分析我院2011年2月-2013年11月期間56例出現用藥不良反應的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齡21-59歲,平均年齡(33.8±5.4)歲。
1.2 方法:
通過案例分析以及資料分析法進行研究。根據我院規定,患者服用中藥治療時應在治療結束后接受療效觀察記錄,內容主要涉及藥物配方記錄、治療效果、配方配制、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等。特別是對于存在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的患者,應及時記錄不良反應的相關癥狀,并分析引發不良反應的具體原因。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根據入選患者治療記錄并回顧性分析其中藥的臨床應用情況,入選患者用藥情況有較大差異。56例出現不良反應患者中,導致不良反應的原因主要包括未辨證施治、給藥方法以及用量不當、炮制不當、中西藥聯合應用有誤等,其中未辨證施治是導致不良反應出現的主要原因,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影響因素,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56例患者不良反應原因分析
注:①與其他因素相比P<0.05。
3 討論
中醫在其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一直主張辨證施治,講求以患者病情實際情況為依據來確定臨床用藥。臨床診斷正確而給藥隨意性較大,或者出現用藥失誤現象不僅難以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反而會造成藥源性疾病以及藥物相關不良反應[2]。本次研究中,未辨證施治導致的不良反應所占比重最大,遠超其他因素引發的不良反應,臨床對此應給予足夠關注。中醫臨床在治療過程中應基于正確、科學地診斷病情,嚴格遵循對癥下藥的治療原則。在使用藥物治療前應對藥物的慎用對象、禁忌癥以及適應癥等問題予以明確,同時應嚴格按照藥物既定劑量給藥,或者以患者身體狀況、發病季節、病程長短以及病情進展實際情況為依據對藥物劑量做出適當調整,為患者用藥安全提供保障[3]。
其次還應熟悉并全面掌握治療藥物的用法以及用量。針對不同的病期、病例、個體,在制定藥物劑量時應具有針對性。同類藥物給藥劑量過大或者使用時間過長均有較大幾率導致不良反應。例如在常見中藥材中,白果和杏仁的用量即受到嚴格限定。本次研究中,2例患者因馬錢子給藥量過多而造成不良反應。馬錢子具有通絡止痛、散結消腫以及健胃等功效,但通常情況下需要炮制后方可入藥,生食則有較大毒性,且用藥量不超過0.3-0.6g/d。不少醫師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未重視此點,給藥量嚴重超出規定劑量,導致患者發生呼吸窘迫、嚴重痙攣等不良反應。
中西藥聯用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減少藥物毒副反應、加快患者恢復以及縮短療程,具有很多優點。然而中西藥聯用不當則有可能引發諸多危險事件,或產生沉淀導致藥物效果減弱;或產生絡合物導致機體難以吸收;或產生毒性導致各類并發癥,甚至對患者生命安全產生威脅。如磺胺類西藥不可與有機酸類中藥聯合使用,以免腎小管內析出晶體而導致結晶尿、血尿以及腎功能衰竭[4]。臨床對此應予以高度重視,強化中醫臨床工作人員整體素質,嚴格藥物調劑,并廣泛、深入研究臨床藥學,總結不同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配伍禁忌。
此外還應對中藥炮制加以規范。不少中藥有較大毒性,必須經過加工炮制方可提高效果、減低自身毒性,所以,中藥質量直接受到加工炮制規范與否的影響[5]。不合理的炮制方法必然會導致藥物療效喪失或者減弱,甚至會加重藥物毒性。所以,臨床在炮制藥物時首先應以藥物特性為依據,合理確定煎煮時間以及煎煮溫度,最大限度控制藥物毒性,同時還應嚴格監督藥物煎煮環節,選擇科學的煎煮方法,實現藥物與飲食的相互協調。
綜上所述,在中醫臨床用藥治療過程中,應針對中藥的辨證使用、煎煮、炮制以及配伍等環節提高監督力度,嚴格遵循各環節操作流程,避免出現不合理用藥現象,為患者用藥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 高月霞,李奕辰,劉國恩等.基本藥物制度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理用藥的影響分析[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3,29(7):488-491.
[2] 蔡樂,裴斐,古今等.我院中藥處方點評要點及典型案例分析[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 ,2013,(6):328-330.
[3] 張芙群.醫院中藥藥品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醫藥,2013,8(10):1484-1485.
[4] 倪小佳.基于用藥合理與安全分析中藥注射劑治療腦卒中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8):317-322.
[5] 李彥奇,趙華葉,閆沛沛等.淺談中藥藥性理論對于臨床用藥的指導[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3):30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