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對2009~2013年收入我院的13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對照組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術后1、3、6個月的Harris全髖關節評分。結果: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術后患者髖關節功能均逐步恢復,觀察組Harris全髖關節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臨床效果好,患者術后恢復速度快,并且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全髖關節置換術;股骨頸骨折;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Q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147-01
對2009~2013年收入我院的13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分析對比其在治療股骨頸骨折中的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9~2013年收入我院的13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8例,女72例,年齡24~80歲,平均年齡63.2歲。79例患者為摔傷,25例患者為車禍傷,13例患者為重物砸傷,13例患者為高空墜落傷。根據骨折位置分類,67例患者為基底型,45例患者為頭下型,16例患者為經頸型。陳舊性骨折患者50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34例,骨折不愈22例,新鮮骨折24例。患者經CT、X線攝片檢查,確診為股骨頸骨折,在術前進行了常規檢查,排除了嚴重心、肺、肝、腎功能能不全者。按照關節置換術的方法不同,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對照組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 每組65人。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病情方面無明顯差異。
1.2 方法:
患者手術前進行相關常規檢查,如三維CT 檢查,X 線片檢查,確認股骨頸骨折情況。術前1d 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并且根據患髖正側位X 線片結果,選擇合適的人工髖臼和股骨假體備用[1]。患者術后均采用七葉皂甙鈉、低分子右旋糖苷,低分子肝素進行恢復性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6 月的并發癥及術后1、3、6 個月的Harris 全髖關節評分。
1.2.1 全髖關節置換術:
術前應行硬膜外麻醉,選擇合適的切口,切除關節囊,充分顯露出髖關節囊及處于脫位狀態的股骨頭,切除髖后方殘留的關節囊及滑膜,用髖臼鑿取出股骨頭,將人工髖臼植入,仔細觀察人工髖臼的位置,保持在外傾45°和前傾10~15°[2]。
1.2.2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 :
麻醉同全髖關節置換術者,患者處側俯臥位,患肢朝上,患髖屈曲呈45°角。經前側方入路,大轉子保留。切斷臀中肌將關節囊充分暴露,切開關節囊翻向兩側,推移股骨頸基底的關節囊,使股骨頭、頸及基底部充分顯露。將患肢旋轉,探查股骨頭頸骨折處,使留在髖臼內的股骨頭骨折端顯露。使用股骨頭取出器鉆入股骨頭部,將股骨頭拉離出髓臼,截斷圓韌帶后取出股骨頭,測量取出的股骨頭的直徑,結合術前攝片,在備選的人工股骨頭中選擇合適的假體股骨頭并進行適當修整,切除多余的股骨頸,將人工股骨頭植入,并仔細觀察股骨頭大小、位置,使其保持俯傾40°及前傾20°,清創縫合[3]。
1.3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19.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χ2 檢驗,統計結果P <0.05時認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結果: 觀察組65例患者中,感染1人,發生率為1.5%,脫位0人,發生率為0%,下肢靜脈血栓0人,發生率為0%。對照組65例患者中,感染2人,發生率為3.0%,脫位6人,發生率為9.2%,下肢靜脈血栓3人,發生率為4.6%。且觀察組和對照組相比P <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觀察組和對照組Harris 全髖關節評分結果: 觀察組65例患者中,術后一個月Harris 全髖關節評分為62.4±10.8,三個月Harris 全髖關節評分為89.4±15.7,六個月Harris 全髖關節評分為95.9±17.3,對照組65例患者中,術后一個月Harris 全髖關節評分為60.7±8.8,三個月Harris 全髖關節評分為72.2±10.5,六個月Harris 全髖關節評分為81.9±13.7,且觀察組和對照組相比P <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股骨頸骨折是指發生在股骨頭下至股骨頸基底部間的骨折,是老年常見骨折之一。青壯年發生嚴重損傷會造成股骨頸骨折[4]。關節置換術可以徹底的解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及骨不愈等問題,可以有效地避免患者長期臥床導致的褥瘡、肺炎、感染及泌尿系統結石等并發癥。根據置換的部位不同,關節置換術可以分為全髖關節置換術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其中,全髖關節置換術適用于60~70 歲的頭下型股骨頸骨折、股骨頭粉碎性骨折者、股骨頸骨折愈合不良或復位失敗以及多種原因導致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則以65歲以上的患者為佳。如何選擇這兩種關節置換術,一直存在爭議。
本研究結果顯示,從術后并發癥情況來說,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術后恢復期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從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的情況來說,全髖關節置換術相比于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來說具有顯著優勢。綜上所述,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臨床效果好,患者術后恢復速度快,并且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閻戈, 王愉思, 徐勇強, 等. 全髖關節置換術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對照觀察[J]. 中國醫藥導報, 2012, 9(5): 164-165.
[2] 陳剛, 曹懷焱, 賀檢. 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 48 例臨床分析[J]. 中國醫藥導報, 2012, 9(14): 178-179.
[3] 石異輝. 兩種手術方法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分析[J]. 中國現代醫生, 2011, 49(11): 110-112.
[4] 劉漢平, 葛崇林, 李家民, 等. 96 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 2012, 7(10): 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