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減少老髖部骨折患者的肢體殘疾和殘障,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方法:針對不同的病案,制定完善的康復訓練計劃,使老年患者恢復生活自理。結果:56例手術成功,切口一期愈合,50例出院時可攙扶下床行走,關節活動好,無并發癥,其中4例未到下地活動時出院回家,2例不配合訓練,雖沒有關節僵硬,但不能下地。結論: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除進行完善的康復訓練指導,是幫助患者恢復功能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老年; 髖部; 骨折; 術后康復
【中圖分類號】
Q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147-02
老年髖部骨折包括股骨頸骨折及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往往被稱為“人生的最后一次手術”,通過對56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的術后康復訓練,針對不同病案,使老年患者恢復生活自理,取得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復。
1 臨床資料
本組56例,男20例,女36例,年齡在63~89歲之間,平均70歲,平均住院20天。股骨頸骨折38例,股骨粗隆間骨折18例。38例股骨頸骨折行全髖關節置換術,18例行DSH內固定術。
2. 康復訓練
2.1 術前訓練
2.1.1 心理護理: 由于老年人心里承受能力差,身體突然受到傷害,極易產生緊張、煩躁不安,護士應耐心地向患者介紹手術的方法、優點、術者的技術及手術的成功率,使其消除顧慮,積極配合治療。
2.1.2 術前向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指導患者床上正確使用大小便器,避免術后因體位不習慣而發生尿潴留及便秘,術前教患者學會有效咳嗽.
2.1.3 術前功能鍛煉以指導患者精細換側肢體的屈背伸運動及肌肉的等長收縮為主,即在關節不動的前提下,肌肉做有節奏的收縮和放松,其目的是肌肉收縮能促進局部血運,防止費用性肌肉萎縮。
2.1.4 生活指導:指導病人在患肢固定制定期間進行力所能及的活動,為其提供必要的幫助。
2,1.5 加強營養: 指導病人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高鈣和高鐵的食物,多飲水。
2.2 術后康復訓練: 術后早期介入康復治療是促進骨折愈合、恢復關節功能的有力措施[1],采取循序漸進原則,活動度由小到大,次數由少到多,強度由弱到 強,以不加強骨折部分疼痛為宜。
2.2.1 早期(術后1天開始): 目的是減輕患者疼痛,防止肌肉萎縮,改善關節活動范圍,增強股四頭肌和腘繩肌肌力[2]術畢回病房,在患側肢體的腘窩處置一軟枕,保持膝關節的生理彎曲,防止僵硬。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活動腳趾,做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運動,即有意識的繃緊或放松小腿肌肉,開始10次、20次、30次逐步增加。指導患者踝關節的屈曲和背伸運動,及屈膝運動,屈膝運動角度不超過90度,避免髖關節內旋、內收。關節運動能牽伸關節囊及韌帶,防止器縮短,并能促進關節內滑液的分泌與循環,預防關節僵硬。
2.2.2 中期(術后6~15天):逐漸由被動活動轉為主動活動,加強股四頭肌和腘繩肌肌力訓練,指導患者直腿抬高運動。雙手放于身體兩側,穩定髖部,將足尖繃緊,緩緩抬高患肢,注意抬高角度<30度,保持3~5s,3次/d,開始每天10~20下,逐漸增加次數,同時,練習仰臥屈髖運動,屈髖活動以不增加髖部疼痛為宜,屈髖角度小于或等于90度。所有運動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的狀態下進行,防止關節脫位。
2.2.3 后期(術后3周): 老年人臀部肌肉退化恢復慢,應延遲下床時間。在中期訓練的基礎上,做好患者離床功能鍛煉,行走時保持患肢外展30度左右,練習時間逐漸延長。
2.3.4 功能鍛煉時要預防髖關節脫位和關節感染: 髖關節脫位:術后穿防滑鞋,兩腿之間放軟枕,保持患肢外展30度中立位、膝下墊軟枕,防止適度屈曲和伸直,注意雙下肢是否等長,觸摸手術的部位有無異物突出感.[2]若人工關節置換術多年后關節松動或磨損,可在活動時出現關節疼痛、跛行、髖關節功能減退。
2.2.5 出院宣教: 早期的功能訓練可加強肌肉的張力,保持關節的穩定性,促進功能恢復。人工髖關節置換病人出院重點在于改善患者步態,加強患肢的負重能力,提高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延長髖關節的使用壽命。具體注意:
側臥位外展運動,運動時兩腿間夾一個枕頭,禁止內收、內旋。
臥位到坐位運動,利用健腿和雙手的力量將患退移至小腿自然垂于床邊。
坐位到站立位點的運動,扶雙拐站立,患肢不負重。
站位到行走訓練,從腳尖點地至部分負重,再至完全負重,負重力量逐漸遞增,從開始20~30g直到完全負重。術后第一個月內建議使用步行器或雙拐,第二個月使用單拐,第三個月可棄拐或用手杖行走。
在扶助器下連續下蹲訓練,扶拐上下樓梯行走訓練。
借助設備完成日常穿衣褲、鞋襪等動作,直至功能恢復。
(1)保持患肢處于外展中立位,避免過度的內收屈髖。抬高患肢15°—20°,患肢穿矯正鞋,雙側下肢之間可放置軟枕,防止患肢外旋、內收。
(2)病人術后6-8周內屈髖不超過90°,避免坐矮、軟的椅子或蹺二郎腿。
(3)正確翻身。①向術側翻身:伸直術側髖關節,保持外展中立位,伸直同側上肢,手掌墊在大粗隆后面,防止患者外旋。②向健側翻身:雙下肢少屈膝,兩膝間夾軟枕,防止髖關節內收,同時將髖關節與軀干轉向健側。
(4)避免在不平整的路面行走,防止摔傷和撞擊。
3 小結
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進行完善的康復訓練指導,早期介入功能訓練,促進患者的肌力和功能的恢復,重視行走功能障礙患者的各種康復需求,從多層次多角度去關心和陪伴他們,使他們消除寂寞,恢復健康心態,提高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吳新花.股骨骨折患者圍手術期臨床路徑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6;21(10):20~21.
[2] 高春紅.髓心減壓加同種異體骨籠植入結合自體骨移植治療股骨頭壞死患者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7;22(2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