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小兒麻疹的護理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95例合并并發癥麻疹患兒病例,結合臨床特點,針對護理問題,采取相應護理措施。 結果:經過細心的治療和專業的護理,患兒縮短病程、改善預后。 結論:科學,細心,專業,全方位的護理是促進患兒康復的關鍵。
關鍵詞:麻疹;并發癥;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158-01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統傳染病,主要臨床表現有發熱、咳嗽、流涕等卡他癥狀及眼結膜炎,特征性表現為口腔麻疹粘膜斑及皮膚斑丘疹[1]。常見的并發癥有肺炎、喉炎、心肌炎、腦炎等。
一開始起病的時候,患者能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涕,象感冒的癥狀,大概三天以后,身上出疹子,疹子一開始,一般是在耳朵后面,然后是臉上,然后是軀干,四肢,疹子是淡紅色的,10天到14天以后,疹子消退,有脫屑。皮膚色素沉著。
1 一般資料
我院從2013年2月至2014年2有月共收治麻疹患兒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齡在6個月~1歲18例,2~6歲86例,7~11歲16例。其中6個月~7歲發生并發癥率95%以上。
120例患兒均有發熱,93例體溫在38.2°C上,最高體溫在40.1°C,皮疹為典型充血性皮疹,按出疹順序出疹。其中本組95例患兒中伴有一種或多種并發癥,總發生率為70%。其中并發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82例,并發消化道癥狀77例,并發肝功能損害63例,并發喉炎、聲音嘶啞59例,心肌炎7例。
2 傳播途徑
呼吸道傳播,經說話,咳嗽,打噴嚏時,傳播。
3 一般護理
3.1 做好呼吸道隔離及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盡量減少陪護人員,每天開窗通風,保持室內溫濕度適宜,并使用空氣消毒機。
3.2 嚴密觀察病情,并提早發現病情變化。監測體溫,呼吸,心率,出疹及退疹情況,
3.3 高熱的護理,以物理降溫為主,忌冷敷、酒精擦浴,慎用大劑量解熱發汗藥,體溫超過39.5°C,可使用小劑量解熱鎮痛劑。觀察體溫變化,發生驚厥的患兒,立即采取相應措施。
3.4 飲食的護理,飲食應清淡易消化,營養豐富的流食,半流食為主多吃面條,面片,米粥,蔬菜,水果,少吃油膩,堅硬不愛消化的食物,鼓勵患兒多飲水,不配合喝水的給予靜脈補液。
3.5 盡量減少去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處,最好是出入戴口罩,能起到防范作用。
3.6 關心愛護患兒,多給予關愛,給患兒,勤洗手。勤洗臉。
4 并發癥的護理
4.1 并發支氣管肺炎的護理:是麻疹常見的并發癥,發生在出疹期或皮疹消退時,患兒呼吸困難時,給予加溫濕化吸氧,即將氧氣通過盛有60°C溫水的濕化瓶,保持氣道濕潤[2]。可給予半臥位,鼓勵患兒多飲水,護士經常幫助其更換體位,叩背,痰液粘稠者給予霧化吸入或使用祛痰藥,并觀察痰液的顏色,性質等。
4.2 并發消化道癥狀的護理: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脹、腹瀉等。臨床多為出疹伴腹瀉,腹痛,護理患兒時,記錄出入水量,排便次數、形狀、量;注意肛周皮膚的護理,排便后用軟紙擦拭并用溫水清洗肛周,然后涂凡士林軟膏;嘔吐、腹瀉嚴重者應禁食,好轉后漸進全流食或半流食,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給予少渣、低纖維素飲食,避免進食產氣的食物、碳酸飲料及糖類、豆類等
4.3 并發肝功能損害的護理:注意觀察患兒皮膚黏膜,尿液顏色的變化,有無厭油膩、惡心、腹脹等癥狀。囑患兒臥床休息,以增加肝臟血流量,給予高蛋白,高營養,低脂少渣飲食遵醫囑給予保肝降酶治療,有黃疸者輔以降黃藥物。[3]
4.4 并發喉炎的護理:有些患兒出現輕度喉炎,聲音嘶啞,刺激性干咳。保持室內溫濕度適宜,病房安靜,多飲水,臥床休息,每日霧化吸入2~3次,嚴密觀察患兒的呼吸,治療時遵醫囑使用抗生素,嚴重者備好急救藥品及器械,考慮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4]。
4.5 并發心肌炎的護理:常規給予心電圖檢查,觀察患兒是否出現氣促、煩躁、面色蒼白、皮疹不能出全或突然隱退。給予心電監護,絕對臥床休息,以減少心肌耗氧量,護士密切觀察心率,血壓的變化,同時控制輸液總量,速度。
5 討論
麻疹是一種傳染性強,發病率高的傳染病。由于麻疹尚無特殊治療藥物,所以護理在治療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麻疹患兒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患兒都能痊愈出院,無各種臟器損傷。
參考文獻
[1] 李蘭娟,任紅,傳染病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63.
[2] 張粉婷,呂建瑞,薛榮亮等。小兒全麻插管恢復期氣道阻塞102例分析[J].實用護理學雜志,2012,18(9):35.
[3] 謝文榮,92例麻疹及其并發癥的臨床特點和護理體會[J]空軍總醫院學報,2007
[4] 楊西寧,鄭燿珍,重型麻疹患者的護理體會[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10B):54.
[5] Bedford H. MeasL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vaccination levels[J]. Nurs Times,2004,100(26):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