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各種X線評價測量指標的臨床價值。方法:收集253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X線資料,回顧性運用各種測量指標對術后X張資料進行分析。結果:253例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經測量發生髖臼杯內翻10例,外翻6例,髖臼杯過高6例,過低4例,偏外2例,偏內4例,臼杯后傾17例,股骨柄位置不佳20例。結論:運用多種指標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X線影像資料進行分析,是評價人工髖關節置換效果及判斷可能發生并發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人工髖關節置換; 效果評價
【中圖分類號】
Q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159-01
隨著中國人口的老年化,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并發癥漸漸顯露出來。人工髖關節轉換的術后影像學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筆者收集所在醫院2007-2013年具有較完整臨床及X線影像資料的人工髖關節置換病例共253例,就其置換術后X線征像及并發癥分析討論,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53例患者,其中男158例,女95例;雙側置換18例,單側置換237例,其中左側117例,右側120例;年齡29~82歲,平均65.5歲。置換病因:(1)股骨頭壞死107例。(2)股骨頭及股骨頭下骨折82例,其中新鮮骨折49例,6個月以上的陳舊性骨折33例,33例中12例為65歲以上老年人。(3)股骨頭囊性或腫瘤性病變14例,髖臼病變1例,(4)嚴重退行性骨關節病50例。
1.2 方法:
全部病例置換術后1周內均拍攝骨盆正位Kodak CR或Philips DR 正位片,部分拍攝側位或斜位,收集253例全部X線資料,回顧性觀察分析置換病因、手術效果及并發癥等。
2 結果
2.1 正常X線表現分析:
人工關節假體大小適中,力線,角度正常,未見松動、旋轉。骨質連續,密度均勻,未見硬化線骨膜反應。假體完整,關節面光滑。骨與假體界面嵌合良好,未見透亮線。關節內未見磨損碎片,未見骨贅形成,人工關節間隙等寬,平均0.9~1.4 cm,假體頸領位于小轉子之上,緊扣于小轉子,股骨頭頸領與小轉子間距在0.5~1.0 cm,以防股骨頭沉降。人工髖沈通氏線連續,人工髖臼底部位于原髖臼中央,無旋轉,固定螺絲位置適當,不應穿透髖臼刺入盆腔。周圍軟組織均勻,未見腫脹,密度均勻。
2.2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影像學評估及測量指標:
髖關節置換術后,臼杯窩應略大于假體臼杯邊緣2~3mm。外展40o,稍向前傾10o。臼杯內上緣的骨質不宜過薄。股骨頸截骨面選擇在離股骨小轉子上方約1~1.5cm與大轉子外側端,連線應與垂直于股骨的橫斷面成30o~40o角。
2.3 測量結果與并發癥分析:
253例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經測量發生髖臼杯內翻10例,外翻6例,髖臼杯過高6例,過低4例,偏外2例,偏內4例,臼杯后傾17例,股骨柄位置不佳20例。(1)人工股骨頭脫位:為最常見并發癥,本組發生9例,主要原因為股骨距切除過多,人工股骨頭置放不到位,髖關節周圍軟組織松弛,術后過早運動或運動不當亦可發生。置換術后第2天即發生脫位1例,最長時間2年9個月。發生脫位者術后測量,均有髖臼杯后傾6例,髖臼杯內外翻3例。(2)股骨上段劈裂骨折:發生率為6%~15%,本組發生7例,主要原因為在進行股骨截骨時用力過猛。股骨上段髓腔較細,擴大不足,插入人工股骨頭柄時捶擊用力過大而致劈裂;或柄體太粗與髓腔不匹配;此外患者年齡偏大,骨質疏松也可發生骨折。發生劈裂骨折后,出現股骨柄松動移位5例。(3)人工股骨頭下沉:本組發生11例,主要為小轉子骨質疏松所致,年齡愈大發生率愈高。經測量5例發生下肢長短不一。(4)人工髖關節間隙增寬或不等寬,人工股骨頭活動范圍增大不穩。經測量髖臼杯內翻3例,外翻3例,髖臼過高1例,過低1例,偏內1例,偏外3例。(5)人工股骨頭旋轉,沈通氏線連續性中斷。測量多為股骨柄位置不佳。(6)髖臼骨折:本組發生6例,主要原因為人工髖臼位置置放不當,安放固定螺絲時用力過猛。骨折后直接導致髖臼杯內翻3例,外翻3例,上下移位2例。(7)人工髖臼固定螺絲刺入盆腔:本組4例,原因為人工髖置放位置不當或過低,多位于髖臼最薄處或螺釘選擇過長,并發人工髖臼杯內外翻,上下移位共4例。(8)嚴重退行性骨關節病改變:表現為置入體周圍骨質廣泛增生硬生,骨贅形成,髖臼變形,不規則,嚴重骨質疏松,多見于年齡較大及置換術后時間較長而運動量過少的患者。(9)其它患者測量指標異常,但未出現并發癥。
3 討論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廣泛用于骨科臨床,置換術后X線檢查必不可少,它可以客觀地記錄和反映置換術后的療效和并發癥。因此正確認識置換術后X線征象,通過測量相關指標判斷正常與異常X線表現是指導臨床及患者評價手術效果,判斷并發癥會否出現,做好相關恢復安排,盡可能避免術后嚴重并發癥的關鍵。通過運用相關指標進行測量:髖臼杯發生內外翻,臼杯后傾易發生髖關節脫位,人工髖關節間隙增寬或不等寬,人工股骨頭活動范圍增大不穩,人工股骨頭旋轉,均可從測量髖臼杯與股骨柄位置,角度均超出正常范圍。在發生股骨上段劈裂骨折后,股骨柄位置多有松動或移位,可能會引起關節不穩。置換術后時間越長,并發癥發生率越高,人工髖臼杯位置和角度也會發生改變。置換術后1年以上的患者定期進行X線檢查,通過測量相關指標,以及時發現并發癥的早期征象,必要時人工干預,對髖臼杯或股骨柄位置進行適當調整,對人工股骨頭沉降較嚴重的,須行改良手術,盡量延長人工髖的使用,避免嚴重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梁碧玲等.骨與關節疾病影像學[M].第1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789
[2] 夏兆云等.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X線分析[J].實用放射學雜志,1996,12(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