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以眼部癥狀、體征為線索,對涉及的顱內疾病作一綜述。 探討以眼部病變為首發癥狀的顱內腫瘤。方法:統計2010年5月~2013年12月在我院眼科治療并確診為顱內腫瘤的2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 并對其眼部病變原因進行著重分析,防止誤診。結果:26例顱內腫瘤患者均作MRI、CT掃描診斷。視力發生明顯減退者10例,其中雙眼視力均明顯減退者3例;雙眼視力均正常者8例,其中出現陣發性黑矇者4例,上瞼下垂2例,眼球脹痛2例(包括上眼臉下垂并眼球脹痛者1例);造成視野損害8例。其中存在視力及不同的視野損害中,腦膜瘤2例,垂體瘤11例,顱咽管瘤1例,動脈瘤2例,其他的占位顱內腫瘤10例。 對病變初步診斷情況為原發性視神經萎縮9例,視神經炎5例,屈光不正性弱視2例,動眼神經麻痹2例,視神經病變(原因待查)8例。結論:顱內腫瘤發病早期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此時診斷較困難極易產生誤診。只有對此準確、快速地做出診斷,才能進行針對性的檢查和治療。因此客觀、全面地分析疾病,明確診斷,是眼科醫師的工作重點。
【中圖分類號】
R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163-01
許多顱內腫瘤早期時會出現眼部的異常癥狀表現,由于缺乏典型的顱內腫瘤臨床表現,容易造成診斷上的困難和誤診。出現癥狀時,這部分患者往往會首先就診于眼科。如何準確、快速地診斷疾病,做出針對性的檢查和治療,是眼科醫師的工作重點,顱內腫瘤患者臨床表現常以眼部病變為首發癥狀,特別是鞍區腫瘤,腫瘤生長容易壓迫視神經,導致視力減退,如果處理不當,延誤治療,將會導致嚴重的后果。現將本部近43個月來眼部病變為首發癥狀,經CT、MRI證實的26例顱內腫瘤眼科首診患者診治情況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5月~2013年12月在我院眼科診斷為顱內腫瘤的26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16~65歲,平均42.5歲。顱內腫瘤類型:顱咽管瘤1例,垂體腺瘤11例,腦膜瘤2例,動脈瘤2例,其他顱內腫瘤10例。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12月在我院眼科診斷為顱內腫瘤的26例患者,收集并整理上述26例顱內腫瘤患者眼部病變情況,并排除可能引起眼部病變的其他眼部疾患的可能。
2 結果
2.1 眼科診斷情況:
視力發生明顯減退者10例,其中雙眼視力均明顯減退者3例;雙眼視力均正常者8例,其中出現陣發性黑矇者4例,上瞼下垂2例,眼球脹痛2例(包括上眼臉下垂并眼球脹痛者1例);造成視野損害8例。 對病變初步診斷情況為原發性視神經萎縮9例,視神經炎5例,屈光不正性弱視2例,動眼神經麻痹2例,視神經病變(原因待查)8例。
2.2 影像學結果:
通過頭顱CT,MRI,增強MRI檢查腦膜瘤2例,垂體瘤11例,顱咽管瘤1例,動脈瘤2例,其他的占位顱內腫瘤10例。
3 討論
由于顱內腫瘤生長容易壓迫視神經,造成腦部相應區域供血障礙,進而導致導致視野改變和視力減退。顱內腫瘤經常以眼部癥狀為首發癥狀,常以視力減退、視野和眼底的改變為主,還經常有其他癥狀,如腫瘤向海綿竇及鞍窩等處發展壓迫諸神經引起的眼肌麻痹、眼痛、復視等。常會誤以為眼部疾患,在腫瘤生長早期,可能出現特征性視野缺損,雙顳側偏盲,常不易被患者察覺,限于某些醫院不能檢查視野,往往造成漏診醫師未再進行進一步檢查而造成誤診、漏診。例如,顱咽管瘤常被誤診為弱視,對屈光異常的病例也容易停留在原診斷上。另外顱內腫瘤的眼部首發癥狀還有可能被誤診為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等疾病,影像學檢查后發現腫物方可確診。大腦后動脈瘤會壓迫視束而導致相應的視野改變。視皮質、視放射外側、膝狀體雖然未直接與腦動脈相鄰, 因此腦動脈瘤一般不會直接壓迫上述部位, 但若腦動脈瘤破裂出血則可引起腦血腫、腦組織破壞、腦血管痙攣、顱內高壓而損害這些結構產生視覺癥狀, 即視力、視野等改變[2]。
顱內腫瘤生長早期,可能會出現雙顳側偏盲,特征性視野缺損,不易被患者察覺,且一般醫院無視野檢查項目,不易確診。直至顱內腫瘤發展到中晚期,開始出現明顯的視野和視力障礙時,方察覺病情。另外,腫瘤的生長位置不同,造成的眼部癥狀也不同。因此,無論是單眼顳側偏盲或者雙顳側偏盲,只要出現視野缺損,且呈垂直分界線即可為視交叉病變的有力證據,因此視野檢查對顱內腫瘤的定位、診斷有重要意義。
通過頭顱CT、MRI掃描能對腫瘤的檢查,加之近年來臨床采用的數字減影法、放大法和不同角度的快速連續攝片等方法, 不僅能顯示顱內腫瘤的存在, 且還能確定其部位、形態、瘤頸寬窄、瘤體大小、顱內腫瘤的數目、擴展方向、與鄰近血管的關系、有無腦血管痙攣、腦積水、顱內血腫以及是否合并其他顱內異常等。顱腦平片只能在顱內腫瘤存在鈣化甚至引起了周圍顱骨骨質的改變才顯現這些繼發性的癥狀, 而不能直接顯示顱內腫瘤的存在, 因此單純采用顱腦平片對顱內腫瘤瘤檢出率較低。例如,僅約15% 的動脈瘤在X 線顱腦平片上能顯示出動脈瘤的鈣化影[3]。CT 掃描及MRI成像在確定顱內腫瘤的存在、位置、大小診斷效果不如腦血管造影, 但診斷方式迅速、安全,且不會給病人造成痛苦, 不影響顱內壓, 可以隨時采用, 且能多次反復隨診觀察。CT 掃描較難發現較小的顱內腫瘤,可觀測確診較大的顱內腫瘤。注射造影劑后將使CT值增高。CT掃描診斷顱內腫瘤方法的另一特點為可發現諸如動脈瘤破裂所形成的腦室內出血、腦內血腫以及蛛網膜下腔出血等癥狀[4]。 尤其是少量出血或小規模血腫, 血管造影常常不易顯示。MRI 成像檢查可顯示小的顱內腫瘤脈瘤及少量腦室內出血。在臨床診斷中,眼科醫師務必要重視對患者的視功能檢查,對于臨床診斷為球后視神經炎、視盤炎、視神經萎縮以及麻痹性斜視的患者均應考慮到顱內腫瘤的可能,應詳細詢問患者病史,并結合全身情況,尤其對長期治療無效者伴或有全身癥狀者更應慎重考慮,以減少漏診、誤診的發生。其后應做必要的影像學檢查,明確病因,做到準確診斷,確定是否存在腫瘤,為下一步的治療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劉英奇,趙亮,主編,現代眼科學. 江西: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663-671.
[2] 劉家琦,李鳳鳴. 實用眼科學,第3 版[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0:258.
[3] 劉玉光. 腦動脈瘤[ A] . 見: 吳承遠, 劉玉光. 臨床神經外科學[ M] .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 426- 488.
[4] 冷守忠. 顱內動脈瘤[ A] . 見: 李鳳鳴. 眼科全書[M] . 下冊.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6 : 3143- 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