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甲型H1N1流感;隔離消毒;隔離措施;防護
【中圖分類號】
R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164-02
甲型H1N1流感是一種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可通過近距離飛沫和接觸傳播。目前H1N1流感疫情已在全球較大范圍內傳播。世界衛生組織已將流感大流行預警級別提至5級。我國已將甲型H1N1流感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我科是甲型H1N1流感定點收治單位,我科于2009年12月17日收治了一例危重型甲型H1N1流感伴呼吸衰竭I型患者,現將隔離消毒與防護經驗報告如下:
1 病例介紹
患者男性,37歲,因咳嗽、咳痰一周,發熱6天于2009年12月17日19:06由外院轉入我院,急診擬“重癥甲型H1N1流感、雙側肺炎”收入院,患者一周前有受涼誘因史,后出現發熱,最高體溫39.0度,伴咳嗽,以干咳為主,偶有少量白痰,當時未予以重視,自行口服“感冒藥”3天未見明顯好轉,入住外院治療,查血常規WBC9.0×109/L、N:75.2%,全胸片示:右下肺炎,予以抗感染、抗病毒及對癥支持治療3天,但病情無明顯好轉,高熱一直不退,并出現活動后氣喘,復查血常規示WBC6.0×109/L、N:78.8%,復查胸部CT均提示雙肺炎癥病灶較之前有明顯擴大,經南京軍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監測報告顯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陽性,確診為“重癥甲型H1N1流感”后轉本院進一步治療。入院時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楚,陣發性干咳,較劇烈,咽部充血,咽后壁可見散在淋巴濾泡,雙側扁桃體無明顯腫大,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較多的散在濕性羅音,尤以兩下肺為主。入院后給予傳染科護理常規,一級護理,半流質飲食,吸氧,心電、呼吸、脈氧監護,抗病毒、等治療,并給予急查血常規示WBC3.7×109/L、N:78.8%、L:0.8×109/L。血氣分析示PH值7.489 Pa0267mmHg PaC02 31.3mmHg 氧飽和度94.7% PH7.489,再次復查胸部CT提示肺部病變廣泛,右上葉尖端均累及。因患者病情危重于2009年12月18日15:44給予報病危,特級護理,專家組明確診斷為“危重型甲型H1N1流感伴呼吸衰竭I型”,即給予糾正低氧血癥及代謝性堿中毒、控制感染、抗病毒、預防肺纖維化、免疫增強、營養心肌、化痰等對癥治療。經過23天精心治療與護理,患者病情逐漸恢復,復查T細胞亞群檢測提示基本正常,血氣分析基本恢復正常,復查胸部CT提示肺部病灶明顯吸收好轉,1月4日復查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檢測陰性,咽拭子采樣報告陰性,1月8號患者無任何不適,病情已基本恢復正常,1月9日出院,于出院后一周復查,結果均正常。出院后繼續鞏固,甲潑尼龍片量為5mg口服,一周后停用,注意休息。
2 醫務人員進行專業培訓
2.1 嚴格按照甲型H1N1流感的基本要求,對醫務人員進行消毒隔離劑防護工作培訓,對護工進行防護培訓。要嚴格落實規章制度,采取有效的隔離措施。
2.2 嚴格執行隔離原則 對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和確診患者應當及時采取隔離措施。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和確診患者應當及時采取隔離措施。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和確診患者應當分開安置,疑似患者進行單間隔離;確診患者可以同時置于多人房間,床間距大于1米。患者的活動應當限制在病房內進行,不設陪護。與患者相關的診療活動應盡量在病區內進行。
2.3 根據甲型H1N1流感傳播途徑在實施標準預防基礎上,采取飛沫與接觸隔離措施,具體措施包括:
2.3.1 患者應安置在具備有效通風條件的隔離病房內,有條件可安置在負壓病房內進行隔離。
2.3.2 若條件不允許時,可將確診患者置于同一房間,床間距>1米。
2.3.3 隔離病房的門必須隨時保持關閉。
2.3.4 盡量減少進入隔離病房的醫務人員數量。
2.3.5 隔離病房內設有專用的衛生間、洗手池。
2.3.6 醫療設備、器械(如聽診器、溫度計、血壓計等)實行專人專用,用于其它患者前應當進行徹底清潔、手消毒。
2.3.7 隔離病房門口應放置免洗手消毒液。
2.3.8 隔離病房內放置免觸式醫療廢物桶。
2.3.9 盡量減少患者攜帶個人物品、餐具杯子等日用品應置于患者觸手可及之處。
2.3.10 隔離病房門外設專用工作車或工作臺,放置個人防護用品。
2.3.11 隔離病房門外放置有蓋容器,收集需要消毒物品。
2.3.12 隔離病房內放置電話或其他通訊設施,盡量減少人員出入隔離病房。
2.3.13 隔離病房應當設有明確標識
2.4 甲型H1N1流感患者使用物品的消毒
2.4.1 患者使用的床單、被套等物品每周定期更換,表皮、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后及時更換。使用250mg/L消毒靈浸泡30分鐘后用雙層黃色垃圾袋封口扎好后遞送洗衣房清洗消毒。患者使用物品與醫務人員使用物品應當分開清洗、消毒。
2.4.2 接觸患者的精密儀器設備,設備表面使用70%乙醇擦拭2遍。
2.4.3 患者使用后的體溫計,浸泡于75%乙醇15分鐘或浸泡于0.2%的消毒靈中30分鐘后用水沖干凈干燥保存。血壓計聽診器每次使用前后用75%乙醇擦拭消毒。壓舌板一人一用一滅菌或使用一次性壓舌板。
2.4.4 氧氣瓶在移出隔離病房、隔離病區前,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表面。
2.4.5 用過的病歷(包括各種化驗單等)用過氧乙酸熏蒸。
2.4.6 該病人使用過的痰杯應當按1:1比例向杯中注入1000mg/L含氯消毒劑,處理痰液60分鐘將痰倒入廁所,痰杯浸泡于1000mg/L含氯消毒劑中,作用30分鐘,清水沖洗,干燥備用,使用一次性痰杯,用后按醫療廢物處理。
2.5 患者排泄物、分泌物、嘔吐物的處理:將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嘔吐物用消毒靈浸泡后再倒入廁所。用過的容器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中,消毒30分鐘。
2.6 終末消毒:甲型H1N1流感病人出院后,患者房間環境和使用物品應當進行終末消毒,方法如下:
空氣消毒:用紫外線燈對空氣消毒30分鐘后開窗通風。
物體表面和地面:清潔后使用消毒靈擦拭物體表面和拖地,作用15分鐘到30分鐘。
床單位用床單位消毒機消毒40分鐘。
醫療廢物的管理:在診療甲型H1N1流感患者過程中產生的醫療廢物,應根據《醫療廢物處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置和管理。
防護:
1醫護人員的防護:醫護人員甲型H1N1流感的防護依據標準預防原則,并根據甲型H1N1流感的傳播途徑采取飛沫隔離和接觸隔離措施,醫療機構應當根據醫護人員在工作時接觸隔離措施。
所有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均被視為具有傳染性,必須進行隔離,接觸有明顯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的物質,或者接觸非完整的皮膚與黏膜,必須防護。
要防止經血傳播性疾病傳播,又要防止非經血傳播性疾病傳播。
雙向防護,既要預防疾病從患者傳至醫護人員,又要防止疾病從醫護人員傳給病人。
穿戴防護用品應遵循的程序:
從清潔區進入潛在污染區:洗手-戴帽子-戴醫用防護口罩-穿工作褲-換工作鞋-進入潛在污染區。手部皮膚破損戴乳膠手套。
從潛在污染區進入污染區:穿防護服-戴護目鏡-帶手套-穿鞋套-進入污染區。
脫防護用品應遵循的程序:
醫護人員離開污染區進入潛在污染區前:摘手套,消毒雙手-摘護目鏡-脫防護服-脫鞋套-洗手,進入潛在污染區。洗手
從潛在污染區進入清潔區前:洗手-脫工作服-摘醫用防護口罩-摘帽子-洗手,進入
沐浴,更衣-離開清潔區。
注意事項:
醫用防護口罩可以持續應用6-8小時,遇污染或潮濕應及時更換。
離開隔離區前應對佩戴眼鏡進行消毒。
醫護人員接觸多個同類傳染病,防護服可持續應用。
接觸疑似患者隔離衣應在接觸每個患者前換掉。
防護服被患者血液體液污染時應及時更換。
在戴醫用口罩時應進行面部密合性試驗。
在隔離區的工作人員應每日測體溫兩次,大于37.5應及時就診。
患者的防護:
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或者確診患者按指定區域進入病區。
患者進入病區前應更換病員服,個人物品及換下衣物集中消毒處理后,存放指定地方保管。
患者住院期間不能外出,盡量在病房內活動。
嚴格探視制度,不設陪護,謝絕探視。
加強患者個人衛生管理。
患者住院期間,病情允許時,應戴外科口罩。
患者出院時必須進行沐浴,更換干凈衣物后允許離開病房。
參考文獻
[1] 甲型H1N1流感診療方案(2009年試行版第二版)
[2] 甲型H1N1流感醫院感染控制技術指南(2009年修訂版)
[3] 甲型H1N1流感輕癥患者居家隔離治療管理方案(試行版)
[4] 甲型H1N1流感病例轉運工作方案(2009年修訂版)
[5] 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觸者居家醫學觀察管理方案(試行)
[6] 甲型H1N1流感醫院感染控制技術指南(試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