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使用青霉素治療妊娠梅毒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來我院治療的梅毒患者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人,觀察組采用青霉素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治療,對兩組患者的妊娠結局和新生兒預后以及先天梅毒的發生率與治療孕周之間的關系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觀察組在妊娠結局與新生兒預后方面的效果比較明顯,優于對照組;在12孕周前采取針對性的治療相比12孕周后再采取治療其效果更明顯,對新生兒更有益。結論:對孕婦進行產前檢查,對病例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有助于梅毒患者的安全妊娠,提高新生兒質量。
關鍵詞:青霉素;妊娠;梅毒
【中圖分類號】
R749.0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171-01
梅毒是由蒼白螺旋體感染引起的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性傳播疾病。臨床上分為潛伏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以及先天性的胎傳梅毒等[1]。近年來我國的妊娠梅毒病例不斷上升。梅毒患者在妊娠時蒼白螺旋體可以通過胎盤及臍靜脈由母體進入胎兒體內。一、二期梅毒孕婦的傳染性最強,梅毒病原體在胎兒內臟(肝、肺、脾及腎上腺)和組織中大量繁殖,引起妊婦3周后的流產、早產、死胎及死產。未經治療的一、二期梅毒孕婦,100%傳給胎兒,早期潛伏梅毒孕婦感染胎兒的可能性達80%,且有20%早產。未經治療的晚期梅毒孕婦感染胎兒的可能性為30%,晚期潛伏梅毒孕婦雖然性接觸已無傳染,感染胎兒的可能仍有10%,先天梅毒兒占死胎的30%左右。若胎兒幸存,病情較重。早期表現有皮膚大皰、皮疹、鼻炎及鼻塞,肝、脾及淋巴結腫大;晚期先天梅毒多出現在2歲以后,表現為楔狀齒、鞍鼻、間質性角膜炎、骨膜炎及神經性耳聾等,病死率及至殘率均明顯增高。對此,我單位進行相關研究,對該病進行探討,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來我院治療的梅毒患者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人。其中觀察組年齡21~36歲,平均年齡(27.7±3.2)歲,有29例為初產婦,11例經產婦,潛伏梅毒有22人,一期梅毒7人,二期梅毒11人;對照組年齡20~36歲,平均年齡(26.2±3.7)歲,有31例為初產婦,9例經產婦,潛伏梅毒有23人,一期梅毒5人,二期梅毒12人。
1.2 治療:原則:早期明確診斷,及時治療,用藥足量,療程規則。對照組患者不作驅梅治療,無產前檢查,若有流產、死產、死胎等情況發生則按常規檢查與治療處理;給予觀察組患者產前檢查和青霉素治療,具體為:給予患者芐星青霉素240萬U進行治療,于患者臀部兩側進行肌內注射,1周1次,3周為1療程。若患者對青霉素高敏或有青霉素過敏史,改用口服紅霉素500mg,1日4次,2周為1療程。如果病情已侵犯到患者神經系統,則給予患者靜脈推注青霉素G300-400萬U,每4小時1次,連續治療2周。治療期間禁止患者性生活。在分娩之前,要求孕婦每個月進行梅毒血清學檢測,必要時對其丈夫亦要進行檢測。
1.3 評價指標:對兩組患者的妊娠結局和新生兒預后進行比較分析,并對治療患者的先天梅毒兒的發生率與治療孕周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研究。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5.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對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妊娠結局、新生兒預后:觀察組在妊娠結局與新生兒預后方面的療效均較對照組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妊娠結局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新生兒預后比較[n(%)]
2.2 先天梅毒與治療孕周:在12孕周前采取治療措施的,先天梅毒的發生率為%,新生兒正常的占%;12孕周后采取措施治療的,先天梅毒的發生率則為%,正常新生兒為%。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3。
表3 先天梅毒與12孕周治療的關系[n(%)]
3 討論
梅毒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傳染疾病,顯性和隱性的梅毒患者都可為傳染源,梅毒患者的血液及分泌物中均含有蒼白螺旋體,梅毒螺旋體不僅能夠侵犯感染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引發脊髓癆、腦膜血管的病變以及麻痹性癡呆等,侵犯其心血管系統,導致主動脈瘤、主動脈瓣閉鎖不全或主動脈炎等病癥,導致眼、呼吸道、骨骼及消化道等系統的損害,導致器官的組織損壞和功能喪失,嚴重者甚至可以導致死亡。蒼白螺旋體能夠通過胎盤從母體傳于胎兒,導致早產、流產、死胎、畸胎或是分娩出先天性梅毒兒。一般認為,孕婦所處的梅毒病期越早,感染胎兒的機會越大,處于早期梅毒的女性患者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將梅毒傳染給胎兒。即使孕婦無癥狀但患有隱性梅毒,其仍然具有對于胎兒的傳染性。因此,實現對梅毒的早發現、早診斷與早期治療,能夠明顯地提高新生兒的出生質量。
在此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實施青霉素治療,并對其進行產前檢查等,其在妊娠結局與新生兒預后方面的效果比較明顯地優于對照組;并且在12孕周前采取針對性的治療相比12孕周后再采取治療其效果更明顯,對新生兒更有益。由此可以看出,實現對梅毒患者的早診斷與早治療,能夠顯著提高其妊娠成功率,為新生兒的質量提供保障。
綜上所述,對妊娠梅毒患者實施青霉素治療,其效果明顯,有助于降低先天性梅毒兒的出生率,提高出生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建平,范建英,蘇良香,等.南通地區77 例妊娠合并梅毒的臨床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0,7(20):2234-2235.
[2] 夏曉玲,趙小惠,殷慶.新津地區2-6-2009 年妊娠合并梅毒發生情況分析[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10,18(4):91-92.
[3] 姜雯.舟山海島地區孕產婦梅毒感染情況和新生兒預后分析[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1,12(6):51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