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外傷性癲癇是顱腦損傷后的常見并發癥,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精神負擔和就業壓力,長期頻繁發作,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嚴重經濟和精神負擔。因此,對顱腦損傷患者進行多因素的護理干預對防治外傷性癲癇的發生及發展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關鍵詞:護理干預; 外傷性癲癇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203-01
外傷性癲癇是指繼發于顱腦損傷后的癲癇性發作,顱腦損傷后癲癇發作是顱腦損傷的嚴重并發癥之一[1]。顱腦損傷后有30%以上的患者出現癲癇發作,根據發病時間的不同,臨床上將其分早期和晚期兩類。早期癲癇一般是在顱腦損傷后1~2周內即可出現癥狀,其發病原因與顱內血腫、腦挫裂傷、腦水腫、顱腦手術后再出血或顱內感染等有關;晚期癲癇是指首次發作是發生在外傷2周之后,其發病時間長短不一,短者在傷后幾個月。由于抽搐時可使血壓升高,顱內壓驟然升高。可誘發腦疝而死亡。因此顱腦損傷合并癲癇的死亡率明顯高于未合并者,良好的護理干預為顱腦損傷患者的康復,降低死亡率起重要作用。我科從2011年2月~2013年6月對住院的12例外傷性癲癇病人進行護理干預,取得一定成效。現將救治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12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齡17~68歲,平均33.6歲。其中,外傷性顱腦血腫清除術后10例,保守治療2例。所有病例傷前均無癲癇病史及家族史。
2 病情觀察及護理干預
2.1 抗癲癇護理
2.1.1 密切觀察癲癇發作情況: 嚴密觀察癲癇發作前的先兆,發作類型,發作過程,發作時間,持續時問,抽搐開始部位,抽后有無肢體癱瘓,意識改變,瞳孔變化,大小便失禁[2]。顱內壓增高早期呼吸、脈搏節律緩慢,血壓增高,此時應給予有效、快速的脫水劑和利尿劑以防腦疝形成誘發癲癇。如出現上述癥狀,立即通知醫生并遵醫囑執行治療,認真記錄護理記錄單。
2.1.2 防止窒息及受傷的護理: 發作時使患者平臥,頭偏向一側,患者口腔有分泌物時,要立即清除以防誤吸。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分泌物誤吸入氣管,舌根后墜時,以舌鉗將舌拉出,必要時氣管插管或切開。如自主呼吸停止,立即行人工復蘇,必要時可應用呼吸機支持呼吸。使用安全防護措施,防止墜床和碰撞傷。切忌強行按壓患者肢體以免發生肌肉拉傷、骨折、關節脫位等。
2.1.3 使用抗癲癇藥的護理: 常用藥物有丙戊酸鈉、安定、苯巴比妥鈉、冬眠藥等。要遵醫囑準確給藥。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因安定類藥物對呼吸和心跳有抑制作用,故用藥時應密切觀察呼吸,血壓及心跳情況,如出現血壓下降,呼吸表淺,心率降低,應立即暫停注射,備齊搶救藥品,做好準備工作。
2.1.4 并發癥的護理: 癲癇持續狀態常伴有缺氧、發熱、腦水腫、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失調等癥狀。可對癥給予吸氧、物理降溫、建立靜脈通道、進行心電、血氣、血電解質監測等治療和監控措施。
2.1.5 發作后的護理: 檢查患者的意識變化、測量生命體征并記錄。加強皮膚的護理,如有大汗淋漓,大小便失禁,應及時更換被服,保持床單元清潔、平整。發作停止后仍需按時服用抗癲癇藥,注意補充營養,不能由口進食者給予鼻飼,飲食要清淡低鹽,限制水的攝入,保持足夠的睡眠,減少刺激。
2.1.6 心理護理: 癲癇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經受癲癇反復發作的折磨,思想上一直處于恐懼、緊張、憂慮及絕望之中,時刻擔心再次發病,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或抑郁心理。甚至有厭世的念頭,對生活喪失信心。應針對病人不同的心理特點,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多與患者交流,從治療、護理、休息、飲食、運動量等方面進行指導,重視宣教,使其消除顧慮,增強信心,幫助增強適應能力及應對能力,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況。
2.1.7 出院院指導: 指導患者出院后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及飲食習慣,注意勞逸結合。多食易消化、高營養、高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注意限制飲水量,保證充足睡眠。在醫生指導下用藥,不可自行停藥、換藥、加量、減量,以免癲癇復發或出現癲癇持續狀態。如連續服藥2年,無任何癲癇發作征象,可將藥物緩慢減量,再經3~6個月逐漸減量,仍無癲癇發作方可停藥。外出時隨身攜帶標有姓名、住址、聯系電話及病史的個人資料,以備發作時及時聯系與處理。
3 小結
總之,外傷后癲癇起病急、發展快、病情兇險,具有反復發作性。發作頻率越高、持續時間越長,預后越差。如能得到良好、正規合理的救治及護理,及時觀察預防并發癥的發生,采取積極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發生,就能減少死亡率,所以認真觀察病情,加強護理工作對改善腦外傷并發癲癇患者的恢復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趙明哲.腦出血后早期癲癇發作臨床觀察.腦與神經疾病雜志,1998,6(1):55.
[2] 何銳,張素平.以癲癇為首發癥狀的急性腦血管病54例臨床分析.中固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97,2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