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探討心血管病介入致反射性低血壓的臨床護理對策。方法:選取心血管病介入致反射性低血壓患者38例,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按照常規方法進行護理,研究組結合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的特點,給予全面護理干預。結果:研究組患者的平均心率恢復時間為(23.6±3.9)min,血壓恢復時間為(48.9±5.2)min,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結論:反射性低血壓會導致患者血壓急劇下降,具有較高的危險性,加強對心血管病介入治療的全程護理,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對于改善患者的血壓狀況,促進患者血壓和心率的恢復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心血管病;介入治療;反射性低血壓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216-01
心血管疾病是臨床常見病癥,發病率和致死率均較高,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危害。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介入治療技術在心血管治療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已成為診斷和治療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1]。受疾病的影響,患者在進行心血管病介入治療后,不同程度會出現相關并發癥,其中過度迷走神經反射是較為少見的并發癥,會導致患者血壓急劇下降,嚴重時甚至導致患者死亡[2]。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回顧性分析38例經心血管病介入治療后出現反射性低血壓患者的護理資料,研究探討護理方法,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在我院進行心血管病介入治療后出現反射性低血壓的患者2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齡49~72歲,平均年齡(61.7±3.1)歲。低血壓發生時間:7例發生在術中,11例發生在拔出動脈鞘管后10min內,10例發生在術后2h內。38例患者均在突然之間出現惡心嘔吐、胸悶、面色蒼白、四肢發冷、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等癥狀,2~5min內患者心率迅速下降至20~40次/min。在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的基礎上,將38例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9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臨床癥狀等資料方面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按照常規臨床方法進行護理,術后注意對患者進行血壓、脈搏、神志、呼吸、體溫等觀察和監測,并給予持續心電監護。加強巡視,及時詢問患者是否出現惡心、頭暈、胸悶、胸痛等癥狀,一旦出現低血壓癥狀,立即采取搶救措施,給予患者吸氧,并建立靜脈通道,經通路快速推注阿托品,迅速進行大量補液,維持有效的循環血量。
研究組在此基礎上,結合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的特點,給予全面護理干預:①心理護理,患者在進行介入治療前,由于受疾病影響,且對介入治療的原理、方法及結果缺乏認知,因此容易產生焦慮、緊張、煩躁等心理問題,進而對治療效果產生影響。在進行介入治療前,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向患者進行必要的宣教,使患者對于介入治療的基本原理、操作過程及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等有一個基本的認知,減少患者的恐懼和顧慮,從而以積極的心態去配合治療。
②拔管護理,在進行拔管時由于血容量不足,加之患者情緒過于緊張,容易刺激迷走神經發生反射。因此,在進行拔管前,應提前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使患者有充足的心理準備,避免過于緊張。在進行拔管時,可先試探性按壓鞘管,觀察患者有無疼痛,必要時可先進行麻醉,減輕患者疼痛。拔出鞘管后,應以食指和中指對患者動脈穿刺點進行壓迫止血,不可用紗布塊進行大面積用力壓迫,以免迷走神經因張力刺激而發生反射性低血壓[3]。③飲食護理,術前指導患者適當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在進行介入治療3~4h前禁食、禁飲。介入治療完成1h后,鼓勵患者適當食用流食,少量多次,每次以不超過200ml為宜,從而預防血容量不足和低血糖反應。術后,加強對患者的飲食指導,多進食易消化、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的食物,少量多餐,降低低血壓的發生幾率。
1.3 評價方法: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血壓變化情況,以及血壓心率恢復正常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軟件對本次研究收集的相關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進行檢驗,以P<0.05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通過比較發現,護理前兩組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無明顯差異,護理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壓變化情況(mmHg)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研究組患者在進行護理干預后,血壓及心率恢復正常的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壓及心率恢復正常時間(mi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 討論
反射性低血壓是由心血管介入治療而引發的嚴重并發癥,在臨床中的發病率雖然較低,但卻具有較高的危險性[4]。反射性低血壓在臨床中也被稱為過度迷走神經反射,主要是由于患者的下丘腦及皮層中樞在恐懼、疼痛、外傷、饑餓等因素的刺激下,導致膽堿能植物神經張力突然增強,導致患者肌肉及內臟小血管在短時間內反射性擴張強烈,從而引起血壓迅速下降,心律急劇減慢,嚴重威脅患者生命[5]。
在反射性低血壓的臨床護理中,加強對治療后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監測,及時發現反射性低血壓發生的相關癥狀,從而迅速采取搶救措施,是較為常見的護理方法。這種常規護理方法主要是在患者出現反射性低血壓時給予及時的治療和護理,在護理時機的掌握上存在一定的被動性。因此,應根據心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療的特點,針對容易引起反射性低血壓的相關因素采取積極的護理對策。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心血管介入治療的全過程進行護理干預,積極預防可能引起反射性低血壓的不良心理因素,降低因拔管不當而引發的相關風險,使研究組患者的血壓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反射性低血壓會導致患者血壓急劇下降,具有較高的危險性,加強對心血管病介入治療的全程護理,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對于改善患者的血壓狀況,促進患者血壓和心率的恢復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任援, 尹振關, 門芳, 等. 介入治療冠心病致反射性低血壓的觀察與護理[J]. 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3, 23(7): 1135-1137.
[2] 曾慶春, 王慧英, 趙艷紅, 等. 心血管病介入治療致反射性低血壓的護理體會[J]. 求醫問藥: 下半月刊, 2012, 10(4): 104-104.
[3] 王曉暉, 劉琳. 護理干預對冠心病介入診療并發癥的效果研究[J]. 吉林醫學, 2013, 34(30): 6353-6355.
[4] 陳玉蘭, 孫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關低血壓原因及護理對策研究進展[J]. 吉林醫學, 2009, 30(22): 2867-2869.
[5] FelixMahfoud,MichaelBhm,MagnusBaumhkel. Inadequate Reporting of Concomitant Drug Treatment in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Head‐to‐Head Trials[J]. Clin Cardiol,201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