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簡歷:李進,男,1978年10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主管護師。1999年2月參加工作,現任青島市黃島區中醫院護士長。
摘要:
目的:探討研究急性酒精中毒的急救及護理措施,方法: 選取2010年10月-2013年9月共收治急性酒精中毒患者67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患者接受急救過程后在恰當的護理措施的干預下臨床癥狀得到顯著地改善:結論:根據結果可知急性酒精中毒者在接受急救和護理措施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了改善,酒精對患者的損害有所減輕,有助于患者的盡早恢復。
關鍵詞:急性; 酒精中毒;急救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231-01
急性酒精中毒是急診內科的常見病,嚴重者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呼吸衰竭死亡。2010年10月-2013年9月,對我院收治的67例酒精中毒的患者,經積極的搶救和護理,結果全部痊愈。現將急救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2010年10月-2013年9月共收治急性酒精中毒患者67例,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9例; 20歲以下8例,21歲-40歲28例,41歲-60歲26例,60歲以上5例,平均年齡33歲。
2 臨床表現
中毒癥狀的出現與是否空腹飲用、飲入速度、飲酒量、個體敏感性有關,表現為昏睡或昏迷,血壓降低、面色蒼白、口唇青紫、皮膚濕冷、嘔吐、瞳孔散大、呼吸減慢、神志模糊、共濟失調。
3 急救治療方法
首先用納洛酮(0.8~2.0 mg)促醒,必要時可以吸氧;葛花20g泡水飲用或灌服;給予10% GS 500 ml +10% KCl 10 ml+Vit C 3.0 g快速靜點;常規應用保護胃黏膜藥物;適當補液,對于嘔吐患者補液量要大一點;注意電解質情況;注意誤吸情況的發生及尿潴留情況。
4 護理
4.1 嚴密觀察病情: 觀察意識、瞳孔及生命體征的變化;觀察有無嘔吐、呼吸困難、抽搐;觀察患者皮膚色澤、肢端溫度;查看有無外傷,以免漏診。
4.2 保持呼吸道通暢, 及時清除嘔吐物及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
4.3 注意用藥后的反應:用藥后應不斷與患者對答,判斷其意識是否清醒,清醒時間一般為1-2h,若超過此時間仍未清醒者或昏迷程度加深,要追問病史,及時通知醫生對癥處理。
4.4 安全防護:患者多數表現煩躁,興奮多語,四肢躁動,應加強巡視,使用床欄,必要時給予適當的保護性約束,防止意外發生。要做好患者的安全防護外,還要防止傷害他人(包括醫務人員)。所以在護理酒精中毒的患者時,要做好自身的防護。
4.5 注意保暖: 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全身血管擴張,散發大量熱量,有些甚至寒戰。此時應采取適當提高室溫,加蓋棉被等保暖措施,并補充能量。及時更換床單,衣服,防止受涼誘發其他疾病。
4.6 心理護理:對醉酒的病人給予關心和安慰,傾聽他的訴說,了解醉酒的原因,告知其飲酒過量引起的后果,幫助病人從酒精中解脫出來。5 結果
67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52例在24h內治愈出院;9例合并外傷患者經治療清醒后轉外科治療;6例并發消化道出血患者經治療后于數日內痊愈出院。
酒精對人體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一次飲酒過量即會導致神經精神癥狀為主的疾病,稱酒精中毒。酒精中毒不僅給患者健康形成損害[1],重度酒精中毒還可危及生命,同時也是影響社會安定的因素。由于很多患者發病急,病情重,精神癥狀突出,不配合檢查和治療,給醫院急診工作增加了很大難度,是急診內科的常見疾病。
5 討論
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壓力較大,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飲酒來排解壓力,這就使酒精中毒的患者逐漸增加,醫護人員以及患者對酒精中毒的重視程度不夠,這就導致患者因治療不及時而出現一些嚴重的并發癥。因此,在面對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時要給與其足夠的重視。對中毒較輕的患者為減輕患者對酒精的吸收作用,需刺激患者的咽喉部位,使患者出現反射性的嘔吐,促使患者將胃內容物吐出。對重度酒精中毒的患者,要為患者洗胃,為防止患者因嘔吐物誤吸進氣管引起窒息,患者要取左側頭低臥位。為防止損傷患者胃和食道處的黏膜,在為患者插管時動作要輕柔。密切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2],在洗胃的過程中根據其患者體征的變化做好搶救患者的準備。應用納洛酮催醒患者,及時建立靜脈通道,立即為患者靜脈補液。指導患者家屬協助醫務人員的工作,盡早使患者康復,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6 健康宣教
告知病人或家屬酗酒的危害,如長期飲酒可導致營養不良,神經系統損害,造成記憶力減退、智力下降、胃炎、營養不良、酒精肝、肝硬化等嚴重后果,既損害健康又會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指導戒酒方法及一些解酒的基本常識。進行及時有效的搶救和精心的護理是挽救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生命、避免其發生嚴重并發癥的主要手段。
參考文獻
[1] 邱爽,易瓊 . 急性酒精中毒的救治及護理 [J]. 醫學臨床研究, 2008. 25.04.
[2] 雷春昀 . 急性重度酒精中毒32例急救與護理[J] . 齊魯護理雜志, 2010. 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