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剖宮產術后并發癥出現的原因及提出護理對策 。通過對50例剖宮產術后患者的手術原因,條件,孕婦身體狀況、孕周,等因素的分析和觀察,提出并發癥發生的高危因素,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及針對性指導,從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結論: 通過及時觀察,有效的護理,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可以防止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剖宮產;術后并發癥; 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256-02
剖宮產手術是一種解決陰道分娩困難或胎兒緊急情況下的快速分娩,以保障母嬰安全的常用手術方法。近年來,剖宮產率逐年升高,產婦死亡的相對危險性 也上升。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3月,對50例剖宮產患者進行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原因分析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從而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剖宮產患者50例,年齡最大30歲,最小20歲,平均26歲。住院時間7~10天。
1.2 方法與結果: 對50例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共同討論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并給予針對性的個性化護理。結果,無1例患者出現并發癥
2 術后并發癥、原因、措施
2.1 產褥期感染增加:是剖宮產最常見的并發癥。術后發病率與剖宮產術式、手術次數、產程長短、破膜時間長短及有無宮內感染和抗生素應用有關。處理措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做好圍手術期準備,及時糾正貧血及低蛋白血癥,合理應用抗生素,加強無菌操作,有助于減少產褥期感染的發生。
2.2 術后感染多以盆腔急性炎癥出現,如未能控制,感染可擴散發生腹膜炎和盆腔血栓性靜脈炎,嚴重者可發生敗血癥及中毒性休克.
2.3 子宮切口愈合不良:影響愈合的因素有: ①全身因素: 如患者營養差、存在引起子宮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合并影響切口愈合的慢性全身性疾病等(2)操作: 縫合過緊過密影響子宮局部血運,(3)切口類型: 子宮下段橫切口優于子宮體部各類切口,但如在子宮下段與體部交界處切開也妨礙切口愈合。防治:加強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縫合不宜過緊過密。
2.4 出血:多發生在產后1周至數周,多因除胎盤附著部位復舊不全、感染、胎膜胎盤殘留及子宮內膜炎;子宮切口愈合不佳;術中子宮切口出血,縫合過緊過密,影響局部血運,影響愈合,引起晚期產后大出血。處理原則是加強宮縮,控制感染。
2.5 便秘、 腸梗阻:多見于術后動力性( 麻痹性) 腸梗阻和非動力性( 機械性) 腸梗阻,前者由于手術麻醉及鎮痛影響腸蠕動恢復或進食過少發生低鉀血癥所致; 后者則為增大的子宮影響腸管正常排列位置或術后粘連所致。剖宮產術前腸脹氣會增加腸梗阻的發生幾率。術后24h給患者少量飲水,每隔15~20min可喝一小口溫開水,既可以濕潤消化道,又促進腸道恢復功能,促進排氣,術中操作注意防止腸粘連,術后早期活動及合理飲食,可防治腸粘連及腸梗阻。
2.6 盆腔、下肢靜脈血栓栓塞:妊娠期血液多呈高凝狀態; 增大子宮的壓迫使盆腔及下腔靜脈血流緩慢; 剖宮產麻醉時,下肢靜脈擴張,血流緩慢,手術操作損傷血管壁; 術后產婦臥床時間相對較長、肢體活動少、止血藥物應用等,均可導致下肢靜脈血栓形成。術后增加床上翻身,早期下床活動,促進血液循環,對于高危人群合理使用肝素類藥物抗凝,均有利于防止血栓形成。
2.7 胃腸道合并癥:全身麻醉或術后止痛劑的使用,會影響腸道蠕動,出現腸麻痹,引起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這種癥狀一般在24小時后隨著腸道功能恢復慢慢消退,如癥狀持續,腹脹腹痛加重,需要通知醫生及時地處理。
2.8 泌尿系統并發癥:保留導尿容易引起尿路感染,按照尿管的管理規范進行管理,保持會陰部清潔.
3 護理措施
3.1 病情觀察:術畢回室,立即測血壓、脈博、呼吸、體溫,觀察輸液管和導尿管是否通暢,妥善固定導尿管,囑產婦平臥6~8h,注意保暖。
3.2 觀察子宮收縮與出血量: 術后2h內,注意宮底高度,每30min按壓1次子宮,2~6h內每小時按壓1次,以觀察子宮收縮并記錄出血量,如遇出血較多或子宮收縮不良者,及時報告醫生,給予護理。每日觀察陰道出血量,惡露性質,有無臭味,勤換會陰墊,外陰保持清潔衛生,每日消毒液擦洗外陰2~3次。
3.3 切口護理: 觀察切口有無滲出及腫脹,是否清潔干燥,切口有無紅腫,按時換藥,嚴格無菌操作。切口愈合不良的3種情況:(1)切口感染,有濃性滲出物,有體溫升高及全身癥狀。(2)脂肪液化,換藥時切口有少或大量油性滲出物,無發熱及全身癥狀。(3)切口裂開、愈合不良 。處理:清創傷口,加強換藥,遵醫囑給予抗生素,積極治療原發病,肥胖及糖尿病、貧血等影響傷口愈合的其他疾病。要延期拆線7~14天就會治愈,一直裂開的患者7~20天治愈
3.4 飲食護理:術后2天可進流質,免服牛奶,第3天進半流質,逐漸改為普食,給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素、高鐵、易消化飲食,加強營養,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促進機體盡快恢復。
3.5 盡早活動:術后48小時撥除尿管,特殊情況可酌情延長時間,尿管撥除后鼓勵患者自行排尿并下床活動,活動量可逐漸增加,活動時用束腹帶纏住腹部,減少走動時震動傷口引起的疼痛。早下床多走動有利于腸蠕動,促使排氣,減輕腹脹,增進食欲,預防腸粘、便秘及靜脈血栓形成,有利于惡露的排出。
3.6 疼痛:物理止疼,如分散注意力,聽音樂等,次日取半臥位,減少腹部張力可減輕疼痛,同時可是炎癥局限盆腔,有利于惡露排出。疼痛難忍遵醫囑予止痛藥。
3.7 一般護理做好產婦的的心理護理,消除焦慮情緒,病房每日開窗通風,保持環境清新。
4 結論
剖宮產術后并發癥,預防勝于治療。醫務人員只有更新服務觀念,提高護理質量,通過細致的觀察、分析,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的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產婦的生活質量,保證母嬰安全。
參考文獻
[1] 羅明蘭 剖宮產術后并發子宮切口血腫1例《中華醫學研究雜志》>2011年6月
[2] 孫頂雙 淺談剖宮產術后的護理《中國健康月刊》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