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CT診斷特征及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對我科收治84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進行CT掃描。結果:本次調研中,有30例伴膽囊炎;36例伴肝門淋巴腫大;合并肝癌、血管瘤各3例。結論:慢性病毒性肝炎在CT上出現的多發或彌漫分布的斑點狀低密度灶是提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依據,對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肝炎;慢性;CT;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260-01
病毒性肝炎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發病機制比較復雜,誘因也比較多,患者發病時主要表現為厭食、惡心、疲乏、食欲減退等[1]。目前,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沒有確切診斷的方法,一般情況下都靠醫生對于患者的臨床癥狀和臨床體征來進行綜合的分析基礎上,結合患者在醫院做的一些肝炎病毒的化驗進行確診。為了探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CT診斷特征及臨床應用價值。對我科2010年-2012年收治84例患者進行CT掃描并對其資料進行分析,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我科接收治療的84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進行CT掃描。本次調研中,男44例,女40例,患者年齡在39-84歲,平均年齡為48.41.5歲。這些患者均符合慢性病毒性肝炎臨床診斷標準。
1.2 CT檢查技術:
對8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單螺旋CT機掃描,掃描范圍均從下胸部至腎門平面。單螺旋CT機掃描參數為掃描速度2s,準直10-12mm,圖像重建層厚8mm。采用非離子型含碘造影劑作為對比劑,并且用自動高壓注射器對患者進行靜脈注射,注射速率大約為3-3.5ml/s。
1.3 圖像觀察:
患者的肝臟發生肝臟外形輪廓、肝臟實質密度、肝內血管等異常;(2)患者的膽囊發生膽囊壁厚度、膽囊窩有無水腫積液的異常;(3)患者脾臟發生脾臟大小、實質密度;淋巴結異常改變,觀察腹膜腔及腹膜后淋巴結腫大的異常[3]。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
本次調研中,對患者治療中的數據進行整理,并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13分析,并進行t檢驗,結果采用(x±s)表示。
2 結果
2.1 肝臟的異常CT改變: 患者的肝臟,密度大多高于脾臟。在做CT掃描的增掃時肝臟和脾臟的密度是差不多的?;颊卟《拘愿窝椎牟∫蚴怯捎诟渭毎[脹、血流灌注異常而導致的。肝臟在發病的時候,它的密度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最終導致而肝臟質地的不均勻。作者統計了肝臟密度低于脾臟病例數。肝內血管周圍暈環征,肝內血管周圍暈環征:是指在增強CT圖像上圍繞在門靜脈主干及其肝內分支和(或)第二肝門部下腔靜脈肝內段周圍的環狀低密度帶[2]。
2.2 膽囊的異常CT改變:
患者的膽囊在CT圖像上呈圓形,壁薄而均勻一致,厚度在1-2mm之間,一般不會超過3mm視為不正常。膽囊周圍與肝臟之間主要為一些疏松結締組織和脂肪。作者研究乙肝患者出現膽囊壁的增厚和膽囊窩的水腫、積液。這些表現一般為膽囊周圍繞以液性低密度帶,但該水腫帶并不隨體位的改變而流動。
2.3 脾臟的異常CT改變:
脾臟的異常CT改變主要表現為脾臟增大。選擇顯示脾門的CT橫斷面為標準層面,分別測量3條徑線:脾長徑為脾臟前后徑;脾橫徑為脾門處厚度,長徑與橫徑應垂直;脾上、下徑為脾臟頂端到足端的距離。
3 討論
3.1 肝內血管周圍的暈環征:
指CT圖像上所顯示的主要圍繞在肝內門靜脈左、右支或者肝內分支周圍的低密度環狀影。慢性肝炎時肝內血管周圍“暈環征”出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肝小葉內和匯管區周圍肝細胞腫脹、變性、壞死,肝內過多膠原沉積導致不同程度的纖維化,對肝臟微循環產生影響,使血管周圍淋巴組織水腫、淋巴液回流受阻,導致肝內淋巴淤滯(lymphostasis),顯微鏡下可觀察到肝內淋巴管的擴張。
3.2 膽囊的改變:
主要包括膽囊壁增厚、膽囊窩水腫和積液、膽囊體積增大、造影檢查時膽囊不顯影、膽囊收縮不良等。其原因可能有幾個因素:(1)肝臟功能降低,如果患者的肝臟功能降低了,那就會使患者體內的激素有著減弱的影響,體內的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等在患者的肝內分唄不斷的破解,不斷的消失,最終使得膽囊壁腫脹或者膽囊靜脈回流障礙。(2)膽囊壁組織水腫增厚:如果患者的膽囊壁組織出現水腫增厚,那么患者的門靜脈高壓致膽囊壁淋巴回流受阻和淋巴液淤積,造成膽囊壁腫脹、增厚。(3)肝炎病毒的直接損傷。如果患者收到肝炎病毒的直接損傷,那么這種病毒是很厲害的,它可以侵入患者體內很多其他的器官和組織,這樣就容易引起并發很多并發癥。(4)肝炎病毒抗原引起的抗原-抗體反應:這種抗原-抗體產生的各種免疫復合物能留在患者的膽道里面進行沉積,這種沉積能導致膽道的免疫史收到損傷。(5)膽囊內濃縮膽汁的長期刺激:如果患者的膽囊內有長期的刺激的話,就會造成患者的肝細胞受損。使得患者很容易收到其他病毒的攻擊和感染其他疾病[3]。
臨床上,CT延遲期掃描有助于診斷,有很大意義,必不可少。我們以前誤診過幾例患者均因為沒做延遲掃描,僅憑平掃和靜脈期彌漫低密度表現而誤診為彌漫型肝癌,只要是肝內彌漫性病變延遲期呈等密度,肝臟腫瘤可以排除。
參考文獻
[1] 田庚善,傅希賢.現代傳染病診療手冊.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出版,2009:121.
[2] 李果珍.臨床CT診斷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415-436.
[3] 王薇,殷飛.趙大偉,等.病毒性肝炎的肝、脾、膽囊CT影像學變化的觀察.醫學影像學雜志,2010,5(3):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