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過大量調查,探討復發性霉菌性陰道炎相關病因,以利于防治。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近7年來收治的120例復發性霉菌性陰道炎臨床資料,統計分析其發病誘因。結果:導致復發行霉菌性陰道炎的病因主要包括濫用抗生素情況、治療不徹底、性伴侶增多、居住環境、人工流產次數、年齡、喜食辛辣甜膩食物等,抗生素使用率越高、首次治療不徹底、性伴侶越多、居住條件越差發病率越高,有妊娠史患病率高于無妊娠史,30~40歲發病率更高,喜食辛辣甜膩食物的發病率更高。結論:掌握復發性霉菌性陰道炎的病因有利于指導患者有效預防,降低復發率。
關鍵詞:復發性霉菌性陰道炎;病因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266-01
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VVC)俗稱霉菌性陰道炎,是由假絲酵母菌引起的常見外陰陰道炎癥,在外源性感染以及妊娠、糖尿病、長期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劑、廣譜抗生素等繼發性因素的影響下,可導致假絲酵母菌大量繁殖。臨床表現主要有外陰瘙癢、灼痛、白帶呈豆渣樣。嚴重時坐臥不寧,可伴有尿頻、尿急、尿痛及性交痛。醫學上將經治療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真菌檢查陰性后又出現真菌學證實的癥狀稱為復發,若一年內發作4次或以上稱“復發性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RVVC)”即復發性霉菌性陰道炎[1]。筆者就我院近年來的病例進行分析,總結導致復發性霉菌性陰道炎的病因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所選120例復發性霉菌性陰道炎病例為我院近7年來收治的患者,年齡18~50歲,均被確診為復發性霉菌性陰道炎。
1.2 方法:
通過設計問卷調查表,對患者年齡、妊娠史、婚姻史、職業、既往婦科病史、飲食習慣、等進行調查。向患者說明問卷調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項,征得同意,由患者填寫,待其填寫完后及時收回。問卷收回后,由調查的醫生進行統一統計和分析。
1.3 統計數據處理:
將所統計的數據輸入Excel表格,并采用x2檢驗,P<0.05為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發病與年齡、居住環境、性伴侶、喜食辛辣甜膩食物的關系。居住環境越差、性伴侶越多、喜食辛辣甜膩食物率越高發病率越高,患病常見于30~40歲患者,組間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體分布見表1。
表1 發病與年齡、居住環境、性伴侶、喜食辛辣甜膩食物(例)
注:組間比較,P<0.05
2.2 發病與治療不徹底、妊娠史、抗生素使用頻率的關系。120例患者中80例有治療不徹底史(66.67%),40例無治療不徹底史(33.33%);90例有妊娠史(75.00%),30例無妊娠史(25.00%);100例有經常服用抗生素史(83.33%),20例很少服用抗生素(16.67%),組間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復發性霉菌性陰道炎以其反復發作,陰道瘙癢癥狀明顯對育齡婦女的正常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擾。要做好預防必須先了解其病因,才能從根本上減少疾病的發生。
3.1 復發性霉菌性陰道炎與年齡的關系。本研究顯示30-40歲為發病的高峰期,占58.33%。原因在于此年齡段為生育年齡,此年齡段婦女性生活頻繁,生育后,陰道有一定的損失,其抵抗力明顯下降,若男性生殖道有霉菌寄生時,在與女性性交時,會傳染女性,同時女性的霉菌也可傳染給男性,如此反復感染,導致病情逐步加重[2]。因此,對于有性伴侶的婦女,必須要注意雙方衛生,一方感染霉菌后,需節制性生活,及時治療。
3.2 復發性霉菌性陰道炎與性伴侶增多的關系。本研究顯示性伴侶在2人以上的發病率明顯增高,占71.67%,多發生在患者本人或其配偶有多個性伴侶的家庭,從職業分布來看,打工族非婚女或配偶為打工族及個體經商族的已婚婦女居多,故應減少性伴侶人數。
3.3 復發性霉菌性陰道炎與治療不徹底的關系。霉菌除生長在粘膜淺層外,也能侵犯粘膜及上皮層的深部,如果用藥量不足或未長時間給藥,近期療效尚可,但部分患者因深部真菌感染仍依然存在,長期仍易復發,且多次不足量用藥易造成耐藥,難以根治。故首次治療盡量做到用藥足量,治療徹底。
3.4 復發性陰道炎與濫用抗生素的關系。正常情況下女性陰道有自凈作用,其中的乳酸桿菌可保持陰道內環境呈酸性,習慣于堿性環境生長的霉菌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但長期使用抗生素會抑制陰道中的乳酸桿菌,擾亂陰道的自然生態平衡,改變陰道的微環境,從而使得致病的病原體迅速繁殖,導致局部霉菌性陰道炎產生[3]。因此,治療過程中必須合理使用抗生素。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60.
[2] 林麗萍,不同年齡段婦女陰道炎病因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07,6(23):827-828.
[3] 于學文,許靜,中國西部農村婦女陰道炎的調查及危險因素【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0,21(2):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