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280-01
皮膚瘙癢癥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伴隨癥狀,影響患者的睡眠和日常生活,輕則會給患者造成困擾,重則會使患者產生心理和精神障礙,因瘙癢導致的搔抓,會刺激皮膚增厚、濕疹化,嚴重時可導致皮膚感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由于本病致病的影響因素多樣[1],故在治療上目前還沒有療效確切的,有針對性的療法。近年來,筆者采用針刺療法對本病中醫辨證屬血虛風燥和瘀血阻絡型者進行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于2010年5月至2013年11月因糖尿病皮膚瘙癢來我院就診212例患者中選擇符合納入標準者105例,納入標準:①依病史、生化檢驗指標及糖尿病診斷標準確認為糖尿病患者。②臨床表現為全身或局部瘙癢,中醫辨證為血虛風燥型,表現為皮膚干燥,脫屑,瘙癢時輕時重,夜間為甚,或見表皮剝脫和血痂,面色蒼白,或伴失眠心悸,神疲倦怠,舌淡苔薄,脈沉細無力。瘀血阻絡型,表現為瘙癢劇烈,皮疹固定,皮損色暗紅或發黑,或見肌膚甲錯、增厚,局部或有刺痛,痛處固定,面色晦暗,四肢發涼或麻木,舌質暗有瘀斑或瘀點,苔少,脈細澀。③無合并其他糖尿病神經病變。④排除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肝腎功能不全者。依所采用治療方法分為針刺治療組55例與對照治療組50例。針刺治療組中男32例,女23例;年齡38~78歲;病程35d~5年。血糖檢查結果34例空腹血糖控制>8mmol/L,14例空腹血糖在6.5~7.5mmol/L,7例血糖低于6.5mmol/L。對照治療組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42~76歲;病程46d~4年。血糖檢查結果31例空腹血糖控制>8mmol/L,10例空腹血糖在6.5~7.5mmol/L,9例血糖低于6.5mmol/L。經統計學處理,兩組男女比例、年齡、病程及血糖控制情況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兩組均給予常規控制血糖治療,對照治療給依患者癥狀給予抗組胺、鎮靜西藥口服。針刺治療組根據不同證型采用針刺治療。取穴: 三陰交、足三里、太沖、關元、氣海。血虛風燥型加陽陵泉、環跳、灸神闕, 30號 2 寸毫針隔日針1次,同時加用耳穴貼壓,取肺、腎上腺、內分泌、睡眠差者加心、脾、神門,耳廓75%乙醇常規后消毒后,取浸泡過的王不留行籽貼壓穴位,每次取一側耳穴貼壓,3~5d換耳1次,療程中囑患者用手按壓貼壓的耳穴,5次/d,至貼壓處出現酸熱脹痛感。瘀血阻絡型加用梅花針叩刺,常規碘酒、酒精消毒后,以梅花針在皮損部位及皮膚瘙癢較重部位,絡脈叩刺至皮膚微紅或微出血,用干棉球反復涂擦皮膚叩刺過的地方,隔日1次。以上治療均以10日為1療程。
1.3 觀察指標與統計處理: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空腹血糖控制水平,治療后兩組自覺癥狀及皮損消退情況。兩組療效對比采用卡方分析。
2 結果
2.1 療效評估標準: 所有病例于治療4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估。皮膚瘙癢完全消失,皮損基本消退,隨訪6~12個月內無復發為痊愈;皮瘙癢明顯減輕,原有皮損消退70%~80%,隨訪6~12個月癥狀無明顯加重,無新皮損出現為顯效;皮膚瘙癢較治療前減輕,皮損消退40%~50%為有效;自覺癥狀無明顯改善或于治療后1個月內復發為無效。
2.2 治療結果: 針刺治療組痊愈31例,顯效12例,有效9例,無效3例,顯愈率78.2%,總有效率94.5%。對照治療組痊愈14例,顯效17例,有效7例,無效12例,顯愈率68.0%,總有效率76.0%。兩組顯愈率及總有效率比較統計學有顯著差異(P<0.05),針刺治療組療效顯明優于對照治療組。
3 討論
目前的研究認為糖尿病皮膚瘙癢癥主要是血糖控制不穩定,另外還與諸多因素相關[2],現代醫學研究顯示,胰島素缺乏可導致皮膚病理性損害,同時胰島素缺乏狀態下血糖控制不達標導致的高血糖又影響胰島素信號系統的各種通路,使皮膚組織糖攝取降低,影響皮膚角質形成細胞糖的攝取,從而抑制角質形成細胞的增殖,增強其分化,最終導致糖尿病慢性皮膚并發癥的發生。這種理論臨床上適合許多糖尿病皮膚瘙癢癥的治療,包括中醫辨證為風熱、風寒、風濕、脾虛濕盛等證型的瘙癢癥,這類瘙癢癥常可通過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明顯緩解,但筆者在臨床實踐中也注意到,對于患糖尿病日久,且皮膚干燥較重或局部瘙癢較重,部位固定,皮疹色暗,中醫辨證分型屬血虛風燥型或瘀血阻絡型的糖尿病皮膚瘙癢,通過控制血糖往往達到不明顯的緩解效果,且容易反復發作,而配合針刺治療則常可滿意療效,其原因可能是久病致血虛不能濡養皮膚,生風動風,或久病脈絡不通,瘀血阻滯,皮膚營養不良所致。針刺太溪、血海滋陰潤燥、養血祛風,三陰交補肝益氣血,足三里養血潤燥,合谷、曲池祛風養血, 耳穴取肺、大腸、可宣肺疏風止癢,腎上腺穴可祛風止癢,內分泌調節全身內分泌功能以止癢,神門起到鎮靜、安眠作用[3], 諸穴配合起到、疏通局部氣血,祛風止癢的作用。對于瘀血阻絡型加用梅花針叩刺,增強血液循環,袪除經絡中夾雜的瘀血,瘀血去,新血生, 氣血濡養營衛,調節受累神經的缺血、缺氧狀態,從而緩解因此產生的皮膚瘙癢癥狀。本觀察對近年來滿足納入條件的病例治療結果分析顯示,在控制血糖的同時,采用針刺治療組效果明顯優于單純控制血糖治療對照治療組。
本觀察納入的病例排除了有其他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為了減少導致皮膚瘙癢癥狀的影響因素,干擾療效評價的準確性。但同時也將一些采用針刺治療的糖尿病所致皮膚瘙癢病例排除在外,這是否影響到了針刺治療本癥的效果評估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結果。
參考文獻
[1] 溫海鷹,羅琴.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伴發濕疹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09,11( 2) :372-373.
[2] 秦慷,陳璇. 糖尿病皮膚瘙癢的病因病機探討[J].中醫學報,2013,28(178):401-402.
[3] 宋廣軍,李紅霞.電針、耳穴貼壓并用治療糖尿病皮膚疹癢癥20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7,23(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