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醫藥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醫藥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貢獻。作為我國獨特的文化遺產,近年來中醫藥以其獨特的生存方式備受矚目,成為傳統醫藥文化與現代經濟相結合的產物。在現代醫學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人們逐漸認識到中醫藥對人體的養生保健和臨床治療作用,且同化學藥物相比較,安全性更為可靠,但中醫藥學對于現代醫療科技的吸收與運用相對滯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自身的發展。本文從現代中醫藥經濟及其運作模式和發展潛力出發,進一步研究了中醫學和中藥學的現代經濟價值。
關鍵詞:中醫藥學;經濟效益;經濟價值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our country has several on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is the valuable medicin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ulture, t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flourish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our country's unique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for its unique way of life, become a traditional medicine cultur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odern economy. In the backdrop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 people gradually realized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are and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n the human body, and compared with chemical drugs, more reliable safety, bu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for modern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use to wash your hands relative lag, to a certain extent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This article from the modern economy and its operation mode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Chinese medicine, further studies the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materia medica economic valu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The economic benefit; The economic value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292-02
中醫藥文化在中華民族經歷了幾千年的輝煌發展,對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衍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廣泛應用,給中醫藥學帶來一定的困境,雖然中醫藥對人體病毒感染和免疫疾病均有明顯治療作用,且具有人體生理調節功能,不僅能夠用于臨床醫療,還可用于養生保健和抗衰老,與化學藥物相比更為安全可靠,診療簡便,價格低廉[1]。但由于中醫藥學臨床較少融入和滲透現代醫療技術,導致其在診斷和治療上相對滯后,影響了現代中醫藥的發展。對于中成藥現代化、國際化程度較差,從而對中藥經濟的擴大造成了較大程度的影響。為了更好的造福社會,最大限度的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中醫藥學必須走向現代化發展的道路,這不僅是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現代中醫藥學經濟價值的重要體現。
1 現代中醫藥經濟概述
中醫藥經濟的發展歷史悠久,古代中醫藥店鋪就是中醫藥經濟的原始雛形,只是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中醫藥文化僅限于自給自足的發展模式,并沒有凸顯出產銷互動的經濟成分。上個世紀下半葉,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對中醫藥有效成分的深入研究,復方丹參注射液等藥物和中藥新劑型才受到更為廣泛的關注[1]。云南白藥、步長腦心通、雙黃連針了等一批中藥制劑為中醫藥現代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也帶動了中藥材種植、營銷等環節的建設。銀黃口服液的問世,使得我國中藥材市場中金銀花的價格一路飆升。
中醫藥產業同國計民生表現出較為密切的關系。但是當前我國中醫藥產業仍然需要進行不斷完善。對此仍需要對我國當前的中醫藥產業發展水平實施客觀評價,有效加快我國中醫藥產業結構化升級速度,從而顯著提高國際市場中,中醫藥產業具有的競爭力,最終有效提高中醫藥產業水平,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中明確指出“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藥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使中醫藥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并提到“國家鼓勵境內外組織和個人通過捐資、投資等方式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2]。這些規定充分表明黨和國家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扶持,給現代中醫藥事業提供了一定的地位保障與發展動力。現階段,在迅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和現代醫療技術的引領下,中醫藥經濟已具備一定可塑性,完全可以獨立于其他行業之外,自成體系的發展成為一種成長中的經濟現象。
2 中醫藥經濟的現代運作與發展
中醫藥學臨床診療簡便,具有價格低廉、療效確切、應用安全等優勢,適用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居民。中醫藥臨床過程中,植物根莖葉花均可入藥,望聞問切即可診病,這正適合城鄉居民小病治療,也是現階段中醫藥經濟的生存根本。數千年的中醫藥文化傳承留下了10萬余中藥處方和6000余中藥驗方,但目前臨床利用率僅有1/10[3-6]?!吨腥A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中規定“依法設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等城鄉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應當能夠提供中醫醫療服務”,要求基層全科醫生積極運用中醫藥理論開展臨床治療,普及人們樂于接受的中醫藥臨床治療,既打響了中醫藥學在基層的廣告效應,也提高了中醫藥的市場效益。
目前隨著國際社會對中醫藥認識的提升,中藥材出口貿易逐步步入正軌,并呈現平穩上升趨勢,中醫療法以其得天獨厚的臨床魅力在國際社會疾病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放眼國際市場,復方丹參滴丸(天力士集團)等藥劑已通過美國FDA認證,為我國中醫藥產業的國際化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3]。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醫療服務更加開放,與經濟效益聯系更為密切。中醫藥學作為傳統色彩濃重的醫藥服務,除了具有特色優勢之外,特色服務開展較少,因此,必須將現代營銷機制引入中醫臨床服務,推廣預約服務、醫療保險服務等特色服務,努力開發潛在的市場。中醫藥國際化和市場化是現代經濟作用下的產物,目前全世界每年中藥銷售額高達150美元左右,但我國中藥出口額僅占5%[6-8]。目前中醫藥市場拓展的當務之急在于樹立品牌意識,除了傳統的中藥劑型,還要注重新型實用劑型的研發和推廣,在保護好自身知識產權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出口創匯能力。
3 在國民經濟中,中醫藥產業表現的經濟意義
3.1 占有著支柱地位:
伴隨著我國總體經濟實力的快速提高,中醫藥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成為了當前我國較為重要的一項產業。隨著改革開放力度的加大,諸多醫藥企業不斷開拓國內市場,我國中醫藥產業在此方面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就。
3.2 有效拉動地區經濟:
中醫藥產業主要是現代產業同傳統產業相結合而成的一種新興產業,其涉及到中醫藥品以及醫療器械的生產與加工以及制造與流通等。有效帶動了醫藥行業諸多方面產業的發展,就業率的增長速度也表現為一定程度的加快。
4 中醫藥學經濟的潛在價值
我國深化改革的思路為:將完善的中醫藥發展政策以及具體的機制作為著力點,通過進一步激發出中醫藥發展具有的活力與潛力以及提高整體的服務水平作為發展方向,為人們群眾提供最優的中醫藥服務,最終能夠成功將中醫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表現出的貢獻率提高。
現階段我國醫療服務市場,雖然西醫學占據大量市場份額,但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逐漸融合、滲透,中醫學也將占據更為廣闊的市場。從產業培育的高度來看,中醫學的潛在經濟價值值得關注。當前人類生活水平的持續提升,回歸自然逐漸成為社會大眾的普遍追求,在醫療服務領域,則表現為對天然藥物和傳統療法的熱衷,使得中醫醫療市場得到了擴展。現代醫學發展的背景下,臨床檢測設備日趨完善,但高昂的研制費用導致西藥價格持續攀升,這更加突出了中醫診療簡便,價格低廉的優勢。中醫學作為傳統醫學,是醫療衛生體系不可缺少的學科,且我國已逐漸將中醫學作為產業進行培育,其市場潛在價值也更為明顯。
由于中醫藥的臨床價值逐漸取得國際社會的認可,在許多國家中醫藥學都備受歡迎,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中醫藥體系在西方國家很難被理解和接受?,F代化中醫藥學理論在傳統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診斷與療效評價日趨國際化,這大大加快了在國際上的傳播。我國中醫藥資源豐富,卷軼浩繁的中醫藥典籍是現代化中醫藥學發展的根基,中醫藥產業現代化只需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相適應,就能夠逐漸達到世界醫藥先進水平,獲得更多的認可[9、10]。同時,在繼承和發展中醫藥學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中醫藥的優勢和特色,結合現代科學的手段與方法,使中醫藥學走向規范化、國家化,以提升中醫藥學的市場競爭能力,為中醫藥的生產、加工、貿易、產權保護等各個環節帶來更多的機遇。
參考文獻
[1] 楊自根. 中藥專利保護受阻的癥結及對策[J].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5)
[2] 藍毓營. 中醫藥產業可持續發展理論探討[J]. 大眾科技. 2008(11)
[3] 高山,石建偉. 中國中醫藥產業升級路徑選擇——基于全球價值鏈視角[J]. 經濟與管理. 2010(12)
[4] 李貴卿,黃寰,李政. 中醫藥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策略——以成都市為例[J]. 當代經濟(下半月). 2007(02)
[5] 范吉平. 加強政策研究 促進中醫藥事業更好更健康發展[J]. 中醫藥管理雜志. 2011(01)
[6] 建宇,李楊. 56家中醫院成第二批中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試點[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0(04)
[7] 楊沛蓮,呂玉波. 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 緩解群眾看病貴看病難問題[J]. 中醫藥管理雜志. 2009(01)
[8] 田政. 新醫改體制下中醫醫院發展的幾點思考[J]. 中醫藥管理雜志. 2011(01)
[9] 朱莎,高廣穎,劉艷艷,聶廣俊. 民營醫院與公立醫療機構經濟運行現狀對比分析[J]. 中國衛生經濟. 2011(08)
[10] 孫曉東,鄭格琳,陳思,楊永生,李金芳,陳珞珈. 我國中醫醫院資源與經濟運行情況簡析[J]. 中國衛生經濟.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