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肯氏I類牙列缺損的固定可摘聯合方式進行咬合重建修復的可行性,咬合重建的頜位位置,高度。方法:回顧性研究42例肯氏I類牙列缺損的固定可摘聯合方式進行咬合重建修復患者臨床資料,分析臨床表現,診療特點,總結診療過程中注意事項[1]。結果:固定可摘聯合方式進行咬合重建修復后隨訪1-2年,患者滿意度高,咬合關系恢復良好,顳下頜關系穩定,無牙周炎癥和顳下頜關系異常。結論:肯氏I類牙列缺損的固定可摘聯合方式進行咬合重建修復可行,療效值得肯定。需做咬合重建的患者,咬合抬高應根據口頜系統功能障礙的程度,機體的適應性,臨床冠根比,髁突的位置來綜合考慮。抬高后應保持2-3mm的息止牙合間隙,保持良好的平衡(牙合)。
關鍵詞:咬合重建;固定可摘聯合修復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296-01
牙齒重度磨耗伴有復雜的牙列缺損是老年人口腔多發病,會導致臨床牙冠變短,垂直距離過低,咬合關系不穩定等問題,給臨床修復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恢復垂直距離,重建咬合關系,增加咀嚼效能,已成為廣大口腔醫務工作者的焦點之一。咬合重建是一種特殊修復,是指用修復方法對牙列的咬合狀態進行改造和重新建立,包括全牙弓面的再造,頜位的改正,恢復合適的垂直距離,重新建立正常的牙合關系,使之與顳下頜關節及咀嚼肌的功能協調一致,從而消除因牙合異常而引起的口頜系統紊亂,使口頜系統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2]。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2010-2012年對42例肯氏I類牙列缺損患者采用固定可摘聯合方式進行咬合重建修復,患者年齡在57-73歲,其中男患者24例,女患者18例。患者條件:均不宜進行種植修復;肯氏I類牙列缺損伴有咬合改變,部分牙齒伴隨牙體牙周疾病,咬合面嚴重磨耗,不同程度的顳下頜關節疾病。部分患者全牙列重度缺損,臨床牙冠短,咬合緊;部分患者因牙列缺失未及時修復,使后牙區咬合關系異常,前牙區深覆(牙合);部分患者因長期偏側咀嚼致(牙合)接觸不良;部分患者為先天性牙列不齊,沒有正常咬合關系。
1.2 治療前準備:檢查患者情況,包括垂直距離是否降低;頜位關系是否穩定;咬合關系是否紊亂;臨床牙冠狀態如何;牙周組織狀態如何;牙體、牙周的治療。
1.3 治療過程:恢復正常垂直距離,確定增高值;對口腔內治療完善的余留牙根據設計進行牙體預備;確定修復后的垂直距離,轉移頜位關系,制作過渡塑料牙合墊式可摘局部義齒,試戴3個月,每月復查1次,以觀察恢復的垂直距離是否合適,并及時調(牙合)至最適頜位;根據(牙合)墊式義齒最終確定的垂直距離及水平頜位關系,將可用的殘根和殘冠行固定義齒修復,牙列缺損行鑄造支架可摘局部義齒修復;恢復正常的(牙合)關系。
1.4 修復效果判定標準: 良好:自述咀嚼功能明顯改善,肌疲勞感消失,咬硬物無不適。顏面外形、表情及發音功能得以改善。
較好:自述咀嚼功能明顯改善,肌疲勞感消失,可咀嚼大部分食物,顏面外形、表情及發音功能得以改善,固定義齒固位良好,活動義齒不良。
較差:自述咀嚼功能低下,只能進軟食,咀嚼硬物疼痛。
2 結果
根據兩年對42例患者的隨訪記錄,治療后(牙合)間距離抬高(2-6)mm,修復后隨診12-24個月,42例固定-可摘聯合修復病例1年復查,均良好。1.5年復查,2例活動義齒卡環斷裂,2例咬硬物疼痛。2年復查,2例因疼痛未戴義齒。觀察期內患者滿意度高,咬合關系恢復良好,顳下頜關系穩定。
3 討論
牙列缺損(游離端缺損)修復可采用套筒冠或附著體修復體進行修復[3],而拔除殘根對牙列進行大局部義齒修復,其咀嚼效能及舒適程度等方面均不如此法[4],保留殘根、殘冠及余留牙行全牙列固定-可摘義齒修復成為目前運用較多的修復方法。本研究經42例游離端后牙缺失患者行固定-可摘聯合修復后1-2年觀察咀嚼功能好,舒適度高,異物感小,使用方便,具有臨床價值。在為患者盡量保留多數自身牙體的情況下,可以充分發揮牙槽骨的承力性,發揮牙周潛力,分散與減輕咬合力,以滿足義齒支持和固位的重要,提高咀嚼效能。
引起重度磨耗的原因:后牙缺失,余留牙重度磨耗,缺隙處對(牙合)牙過長;夜磨牙、緊咬牙致全牙列重度磨耗;食硬物導致磨耗。
修復前調(牙合)非常必要。由于牙缺失后造成鄰牙傾斜或移位,對(牙合)牙伸長,過陡的牙尖及邊緣嵴形成,都可能影響修復效果和阻礙下頜的功能活動。對正中關系(牙合)與正中(牙合)間的(牙合)干擾與早接觸,有損整個口頜系統功能協調的(牙合)干擾都必須清除。調(牙合)應少量多次調磨牙體組織,保持正中(牙合)牙尖高度,不降低頜間垂直距離,磨除過長牙,恢復正確的咬合曲線,使之恢復良好的(牙合)功能。
咬合重建升高量的問題 目前仍存在不同的觀點,一般咬合垂直頜位關系升高量不超過5mm[5]。需做咬合重建者,咬合升高應根據口頜系統功能障礙的程度,機體的適應性,臨床冠根比,髁突的位置來綜合考慮。升高后應至少保持2-3mm的息止牙合間隙,保持良好的(牙合)平衡。
水平頜位關系改變對顳下頜關節的影響 當多個后牙缺失,不但會影響有效的咀嚼,還會因失去(牙合)的支持,使面下1/3垂直距離變短,對頜位產生影響。咬合重建病例往往在正中關系建(牙合),使下頜髁突位于關節凹居中偏前的位置。臨床上要檢查患者在反復咬合時(牙合)托是否有前移或扭動。
參考文獻
[1] 胡勝,陳茂沖,王生,黃瑞濤.咬合重建在治療大面積不良修復體中的療效比較[J].實用醫學雜志,2006,22:7.
[2] 馬軒祥,趙銥民.口腔修復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
[3] 李玉民,高平,殷愷,李長義.咬合重建相關病例回顧及修復流程研究[J]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志(電子版)2008,2,01.
[4] 胡常紅,任乃華.鑄造牙合墊式可摘局部義齒修復重建咬合3年臨床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04,(4).
[5] 何明宣,聶麗萍,何明弟,等.頜墊式可摘局部義齒修復TMD患者牙列缺損的探討[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02,3(4)23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