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來紅淼康復疼痛科主任,研究方向為頸肩腰疼及偏癱的治療。
摘要:
目的:探討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功能早期康復訓練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采用回顧性方法分析,隨機選取我院康復中心自2012年5月-2013年3月一年以來收治的58例脊髓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以及觀察組,各29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膀胱功能早期康復訓練,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結果:觀察組尿路感染率(6.90%)明顯低于對照組(17.24%),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12.361,P<0.05);觀察組殘余尿量明顯低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1.520,P<0.05)。結論:脊髓損傷患者采用膀胱功能早期康復訓練可有效恢復脊髓功能恢復和排尿功能,減少排尿次數及尿路感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脊髓損傷;膀胱功能早期康復訓練;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306-01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水平的發展脊髓損傷的發生率呈逐年增高趨勢,是臨床上最為嚴重的損傷之一,并伴有膀胱功能受損等現象,嚴重者可導致終生殘疾[1]。導尿管排尿是傳統治療方式,但使用時間過長可能導致泌尿系統感染。因此,加強早期康復訓練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探討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功能早期康復訓練的方法及效果,本文隨機選取我院康復中心的58例脊髓損傷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現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康復中心自2012年5月-2013年3月一年以來收治的58例脊髓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7例,年齡范圍為(31-62)歲,平均年齡為(46.5±15.5)歲。損傷部位:23例腰髓,10例胸髓,9例下肢癱,8例不全癱,8例頸髓。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經統計分析,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康復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患者入院后及時留置導管并在2周后開放引流,以此來保證兩周后對尿管定時開放,4~6h放尿1次,沖洗膀胱2~3次/d,拔尿管在3~4周后進行,前提是保證排尿成功,若失敗則給予間歇導尿。
1.2.2 觀察組 給予早期康復訓練,其訓練方法如下:
(1)健康宣教。盡早向患者介紹早期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作用及其目的,并有效指導患者選擇正確的鍛煉方法,使患者熟練掌握訓練技巧。早期運動堅持50次下左右,每次(5-10)分鐘[2],每日4次。堅持訓練,可強化患者骨盆底部肌力,加強尿道肌肉,使尿肌肉收縮,在很大程度可有效減少拔尿管后病人尿失禁發生率。
(2)留置導管。患者脊髓休克期主要表現為尿潴留,臨床上針對患者尿潴留情況采取促進膀胱反射性收縮的方法,最大限度使患者膀胱保持空虛狀態,及時給與留置導管,對其開放,可有效防止由于無張力而導致的牽引問題。
(3)間歇導尿。由于部分患者在拔管后出現有尿意但排不出尿的情況,遇到此種問題,應及時導尿,不留尿管。首先,向患者介紹導尿的重要性、注意事項及作用,便于患者接受,養成導尿的習慣;其次,在導尿過程中選擇教細的尿管,確保其潤滑,避免反復插管損傷尿道黏膜。最后,指導患者及家屬掌握導尿的操作步驟,防止后期仍需導尿,可自行導尿。
(4)康復訓練?;颊甙螂子柧?周后,及時進行1周左右的強化訓練排尿功能,適當延長膀胱力度及按摩時間,控制放尿量,適宜在(300~500)ml,放尿時間控制在(2~4)小時1次 [3],在此期間,護理人員應指導及監督患者進行排尿功能訓練?;颊甙螂子柧?周后,患者會明顯感覺到膀胱充盈,可適當嘗試拔出導尿管。在拔除導尿管的過程中應對膀胱區給予按摩及熱敷,囑咐患者隨排尿動作使尿液隨尿管一同排出。拔除尿管后,仍繼續膀胱功能訓練,直至患者能自行排尿為止。
1.3 統計學分析: 本次所有研究數據均采用軟件SPSS18.0進行統計分析,兩組患者尿路感染率采用%表示,用X2檢驗;兩組患者殘余尿量均采用±s表示,用t檢驗,當P<0.05時表示兩組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2例尿路感染,占6.90%,對照組5例尿路感染,占17.24%,其兩組數據有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12.361,P<0.05)。觀察組殘余尿量明顯低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1.520,P<0.05),詳見下表1所示:
3 討論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SCI),指由于神經原或神經干的全部或部分受到損傷,導致反射活動發生變化,出現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等現象。近年來,我國脊髓損傷患者日益增加,并伴隨著較為嚴重的并發癥,如:肢體功能障礙,使患者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當損傷發生在脊髓腰骶段時,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約肌的神經支配會失去原有功能,相應的膀胱和尿道功能也會出現功能障礙現象,造成神經性膀胱的發生。因此,做好早期康復訓練具有重要意義。
早期膀胱功能康復訓練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一次導尿、留置導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最終目的是幫助患者恢復神經功能、建立正常的膀胱反射和排尿反射。間歇性導尿通過開放式導尿管方式來充盈膀胱,使患者膀胱周期性擴張,刺激膀胱逼尿肌,以此來促進恢復。通過本次研究,觀察組尿路感染率(6.90%)明顯低于對照組(17.24%),且觀察組殘余尿量明顯低于對照組。由此表明:脊髓損傷患者采用早期膀胱功能訓練有利于促進擊脊髓功能恢復和排尿功能恢復,使患者減少排尿次數和尿路感染,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輔助治療方式,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何瑞瓊,賴春曉,盧珠倩等.早期膀胱康復訓練對脊髓損傷性截癱患者排尿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31):26-27.
[2] 廖明珍,藍佼暉,羅丹等.康復訓練對脊髓損傷后痙攣性膀胱功能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6):1504-1505.
[3] 藍佼暉,廖明珍,梁天佳等.脊髓損傷后痙攣性膀胱功能障礙患者實施綜合康復措施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0,17(1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