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豐 1962年生于湖北武漢,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油畫專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現任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威尼斯雙年展歸來后,在華師美術學院802號畫室中,肖豐正嘗試著完善自己的作品,這些成套出現的組畫是他送展威尼斯雙年展那套作品的某種延續。肖豐將兩幅作品并列成組畫,一幅是令人感覺不適的具象描繪的冷色自然景象,并列著的是另一幅則是暖色調的透過寺廟窗欞光線的裝飾圖樣。這些帶有作者特定氣質的作品在雙年展這樣的一種場合如何讓不同背景成長下的受眾產生共鳴,正是肖豐在創作中所要表達的。
“每一個藝術家,若能夠把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所感的東西表達出來,這種感觸一定能夠傳達給受眾,無論他是不是真的能夠理解這件事物的本身。”肖豐說,若藝術家在創作中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溝通就能存在。而這也正是藝術家通過威尼斯雙年展這樣的平臺所期待的。
雙年展之行
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能夠提供給湖北籍藝術家這樣的機會,并不是朝夕可得。雙方的參展人員都由對方來選取,從所提供參展藝術家的名單中選拔,意方策展人更是專程來武漢挑選作品和藝術家,這種嚴格公正的程序所選取出的藝術家是為確保最優秀作品的選出。西方社會關注正經歷著經濟蓬勃發展的中國,中方藝術家對國際平臺上其他藝術家的發展同樣也保有好奇之心。
雖然前期策劃和參展耗費了藝術家們很長的時間,但等全班人馬到達威尼斯,主辦方正式留給藝術家們的布展時間卻僅僅只有一周,很多人甚至是趕著在頭一天晚上才將自己的展品在展廳中安排妥當。肖豐帶去的是兩幅一套的組畫,在布置自己的展品同時,也借機圍觀學習不少別人的布展經驗。威尼斯雙年展中,官方牽頭的國家館固然是展覽的大菜和重頭戲,但諸多小型的平行展覽卻是更具備機動性,元素更豐富。《對望》讓中意兩國藝術家作品融會貫通,更顯豐富飽滿。“就表現手法而言,東方藝術家整體形勢還是更偏向架上繪畫,而西方的藝術家則更喜歡在裝置藝術上作復雜的構建。”肖豐說,除了藝術表現的手段和媒介,無論是從內容上、對關注的話題上來看,東西方藝術家并沒有本質的差別。“個體在社會中的快速變化、全球化格局下社會的境遇變化、重新定位的環境問題、人對深層次自我的認同、靈魂寄托的問題……這些屬于全球性質內共同面臨的問題在任何地域的藝術家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現。”自然,肖豐坦稱,在關注人與宗教、肉身與靈魂的對話上,西方人顯然是更甚一籌。“這一點,中國藝術家確實需要更深刻地學習和挖掘自身文化的潛質。在威尼斯雙年展中,我看到西方藝術家的作品很多具有視覺張力,其豐富性和表達具有相當飽和的程度。”
對于肖豐來說,威尼斯雙年展他印象最深的是觀摩到了其他藝術家如何用多維方式完美呈現自己的展品:“我們這一次大部分還是綜合性的群展,沒法兼顧所有人。我在威尼斯看到非常好的個人展,他的展覽從整體營造特定的時空感,在特定的空間氛圍內,用布展燈光、音樂、擺位等各種元素精心設計,讓觀眾的視覺聽覺觸覺一起被激發,一看就能明白這是非常“個人化”的展覽。這是需要我多加學習的。”
他人即世界
在參展前,策展人已經選擇了藝術家的作品。肖豐說,沒有藝術家會刻意為了“參賽”而創作作品。他此次選送的《中國魅影·2010年武昌桂子山152號校園與洪山549號禪寺NO.4》組畫即是在前兩年創作的架上繪畫作品。
“我選取的是自己身邊所熟悉的事物。我是華師的老師,在這里生活工作畫畫,選取的就是最熟悉的景色,但是又采用了某種大眾不那么熟悉的角度來呈現這一點。我筆下的校園景象展示了某種詭異和不確定性的風景,樹木和假山是用閃光燈拍攝的一瞬間曝光的光線角度來描繪的。這造成了一種偷拍異常記錄的感覺。而寺廟的光影則是精神化的象征。這兩處地方都是來自客觀存在的。桂子山152號就是華師某處,而洪山549號就是學校不遠處的寶通禪寺。”作為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院長,校園的一草一木早已了然于胸;而對禪學的喜好則構成了他組畫中抽象符號的主體——寺廟窗欞的光影。“畫身邊的事物其實是最適合的,因為這是你最熟悉的場景。桂子山和寶通禪寺,這都是我生活中最熟悉的地點。你的藝術必須夠真誠,只要運用了獨到的眼光,表達出特定情感,將熟知的東西再現,都會直接地表達作者情感,和觀眾有效溝通。”
繪畫自遠古發展以來,就走的是一條“模仿和再現”到“呈現”,再到“畫肖像”,“歷史畫”的道路。在現代主義出現之前,藝術的形式均是雇主購買主題和內容,藝術家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現代主義之后,藝術家不再為了甲方畫畫,“個性”成為了主流趨勢。肖豐說,藝術已經到了“后現代”的時候,就不僅僅再只是表達畫家的自我,而介入人在社會中的處境,并表達和反思各種問題。無論是影像、行為、圖像的媒介手段,均要宣揚某種觀念。“當下的藝術一定要表達當代人的精神狀態。人類在發現‘人’的個性和肯定‘人’的觀點。繪畫語言自身的討論和藝術本質的問題是,藝術只有和時代發生關系,繪畫本體才會顯得有意義。”
肖豐說,在藝術手段上,藝術家其實并不能比古人做得更多。但是用藝術的方式投射自我,讓思想獨立存在的東西和社會的發展契合,只要足夠的深刻,會有更多的觀眾產生共鳴。這也就是威尼斯雙年展這樣的國際平臺提供給藝術家和觀眾們的意義。“過若干年后,對湖北藝術家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一定會重新做出價值評估。無論如何,這是一次推進湖北當代藝術發展的事件,某種出眾的‘藝術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