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一部電影《致青春》將全社會都拉入了尋找青春的回憶中。那么對于一座城市的青春而言,又該如何去回憶去尋找?
這里我們要講述的就是一個關于尋找城市青春的故事,一群年輕人幫助老城尋找著它的青蔥歲月。
今年3月底,在光谷美術館展出了一組攝影作品,題為《從北城到南城——老武昌人居影像記述展》,講述的正是武昌城過去的樣子,也是它曾經的青春。作者是一群80后的年輕攝影師,何海威和他的伙伴趙衡宇、譚三敏。
對很多年輕的武漢人而言,老武漢風情只能從漢口殘留的老租界房子里去感受,而隔江相望的武昌城在他們眼中,似乎連這點殘留都難以尋覓了。長江南岸的武昌城,這座正在被迅速刷新的城里到底還尚存有多少記憶和故事?
“雪融”的老城
北起得勝門西城壕,南出起義門八鋪街,這是近現代武昌城的輪廓,是經歷過明清兩次擴建之后的規模。而現在的武昌城正面臨著第三次大規模的擴建和刷新,以前的老武昌已漸行漸遠,像正在消融的積雪。
家住忠孝門的何海威,從小生活在武昌城里,但只緣生在此山中,他對從小看慣了的灰墻青瓦并沒有太大感覺,2003年美院畢業后像很多年輕人一樣選擇飛出家鄉,去了上海,直到2008年。
那年,他從上海回來辦護照,閑時,散步到了家后面的曇華林,看著那里的街道和居民,突然有了一種心動的感覺,純凈而狹窄的天際線,青灰色的古居,斑駁的墻面,映襯著暗紅的木門窗欞,陽光蓋在那些或靜坐或閑聊的老人身上,時間似乎也放緩了腳步,輕輕的不舍從這里走得太快。
在上海漂泊了幾年,2010年,何海威還是選擇了回家,而曇華林那條老街則成了他心里的掛念。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拍攝了一組題為《記憶的泊位》的影片,影片的主角正是曇華林,雖然他有多年商業攝影的經驗,但拍攝人文影像尚屬首次。憑借著那份打動了自己的情愫,作品展最終獲得業內好評。
2012年開始,武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城市改造,許多老街小巷已悄然蒸發。何海威坐不住了,當年記錄曇華林,只用了一個多月,拍了30張,武昌城值得記錄的青春也絕不止曇華林。“我們要把整個老武昌城都記錄下來”,這個想法一經提出,立刻得到老同學趙衡宇的響應。
趙衡宇家住武昌城南,作為環藝專業學生正在研究舊城改造的課題,兩人一拍即合。后來,又遇上了湖北省圖書館的譚三敏老師,創作團隊增至三人組,從文獻資料到影像圖片、城市規劃,全方位的策劃了這次的拍攝計劃。
拿著畫好的路線圖,端起相機,2013年4月起,跑遍武昌的南城與北城,由夏入冬,數十條古街巷,數百張人居圖。零星的圖像與城市,搶救性記錄下即將消失的老城曾經的青春。
老城故事多
“其實在拍這個片子之前,自己對老武昌城也沒有太多了解”,何海威坦白的說,事先對這次拍攝活動估計不足,預計只用花費3個多月時間就可完成,但拍攝以后才發現,老武昌有魅力的地方實在太多,故事也是越講越有趣,“雖然花費了一年也沒有把老武昌城全部拍完,只是把尚存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民居取景留影。”
因為拍攝關系,他們從湖北省圖書館查閱了很多資料,訪問了幾位白發蒼蒼的老專家,從他們的記憶中找尋更多和這座城有關的故事。
《里巷》,是何海威為這次作品展所拍攝的第一張照片,2013年的4月,拍攝于北城的里巷。灰暗的巷弄,斑駁的墻面更像是時空之手畫出的一副油畫,巷子很窄,里面坐著一位歷經滄桑的老婦人,中間晾曬著一床鮮紅色的被子。照片的顏色很有意思,只有晾曬著的被子是原本的紅色,背景則全使用灰白色調。
《城南城北》攝影展上,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品叫《門牌》:楚材巷、太平試館、三義村、戈甲營、石灰堰、臥佛庵、梅隱寺、賽寶巷、巡司街……品著這些雅致的名字,就能感受到其背后一個個生動的歷史故事。“許多名字我都從沒聽說過,回過頭來,有1/3已經找不著了,邊拍邊消失。”何海威無奈的說。
這些老門牌就像一本本被歷史翻閱的老書,里面承載著重要的歷史信息和記憶,詞匯的精確與細膩一方面勾連了理解和記憶,另一方面則體現了過去人居關系和房戶特征的記載。這種具有濃重歷史韻味的詞牌名怎能不讓今天的xx花園、xx豪庭等淺薄空洞的符號感到相形見絀?
品門牌,讀歷史。在忠孝門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何海威在拍攝這組照片時,才知道“忠孝門”來源于民族英雄岳飛“跣足扶櫬”的故事,自己居住的地方竟然是岳飛抗金的根據地;石灰堰原是明代擴建武昌城時做城墻磚的地方……
“僅從門牌上就能讀出老武昌城的故事,這里絕不僅只有黃鶴樓和武昌起義,還有更悠久的歷史,需要讓更多的武漢人知曉,這也是我一直堅持下來的動力。”說這句話的時候,何海威語調低沉了一些。
一年下來,一共拍了幾百張,精挑細選出40多張,看著每一張照片,都能清楚的記起當時的情景,人和故事。
新舊世界的“對峙”
何海威的鏡頭下鮮見年輕人,多是老人和小孩。對此,他回答,“并不是我刻意回避,而是這些老房子里已經沒有多少年輕人了,只有過年過節才會回到這里看望老人看望舊居。”
鏡頭里,常見到一些沖突感很強的畫面,幾百米開外就是熱火朝天的建筑工地,高高的新樓拔地而起,一邊低矮的舊居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漸次倒塌,距離自己老房子已近在咫尺,門前卻坐著安詳寧靜的老人,似乎那個即將入侵的新世界和自己無關。
拍攝之后,鏡頭里的每條街巷都印在了腦子里。最讓何海威感慨的就是,自己曾經見過生活在這里的人,聽過他們的故事,但不久之后,這個地方就消失了,這種感覺也讓他有了更大的壓力,因為正基于此,他鏡頭下的這些照片才更顯得珍貴和有意義。
一年的拍攝經歷,讓何海威收獲很多,對自己生長的地方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動,每次經過曾經拍攝的地點都會想起這里的人和故事。
雖然,感動一直支撐著他不斷拿起相機,按下快門,但現實的壓力也無法回避,“這次公益拍攝的過程是遠遠超出預期的,時間長成本高,工作和家庭的壓力時時刻刻存在著,支撐我完成這次拍攝的除了內心的感動,還有家人的支持”,80后的何海威回憶起自己過去一年經歷時這樣感嘆。
直到今年3月,拍攝行動告一段落了。“老武昌城里每個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已經都有了影像資料”,何海威開始準備攝影展。
第一場攝影展安置在光谷的美術館,“那邊年輕人多一些,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像我一樣通過這些照片,可以了解更多關于自己生活這個地方的故事。”但讓他沒有預想到的是,十天的攝影展,幾乎每天都爆滿,觀看和駐留的時間都很長,留言本上寫滿了留言,甚至有不少從很遠地方趕來的老武漢人。
第二場展覽放在曇華林,展期一個月,“這個想法是從曇華林這里點燃的,是這組攝影照片真正應該展出的地方。”和第一次展出不同的是,這次的攝影展受到了官方的支持,積玉橋街辦事、武昌攝影家協會和武昌檔案局積極關注和承辦。
原本只是一個因為曇華林感動而點燃的星星之火,卻燃燒了整個老武昌的南北城,以后還將繼續燎原整個大武漢。“我們都希望這次展覽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漢口和漢陽也有很多值得記憶和尋找的故事。”他笑著說。
《從北城到南城——老武昌人居影像記述展》攝影展
展覽地點:武昌鳳凰城社區文化長廊
展覽時間:4月24日-5月25日
聯系郵箱:3939222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