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經濟在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自主創新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13年年末,全區認定的53家高新技術企業中,非公有制企業45家,占84.9%;67個國家級、自治區級企業(集團)技術中心中,非公有制企業有55個,占82.1%;科技型中小企業154家,96%是非公有制企業。2011~2013年,全區共登記企業科技成果149件,其中非公有制企業成果110項,占登記企業科技成果73.85%,為全區經濟發展增添了強大活力。
非公有制企業要在數量和規模上實現跨越發展,不僅要造就一批新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更需要培育一大批具有特色和一定核心競爭能力的非公有制企業;要在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水平、發展層面有跨越性提升,按照特色化、專業化和高新化的發展路徑,培育一大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非公有制企業,打造一大批具有專業發展水準的非公有制企業。要走“規模化、特色化、專業化的內涵式轉型升級之路”,使非公有制經濟做出規模、顯出特色、形成集群,彰顯創新,最后實現轉型升級。這是解決非公企業當前存在的治理結構、經營模式、管理理念、人才培養等問題的根本出路,也是解決非公有制企業產品中低端、自主品牌缺乏等諸多問題,是從根本上提高非公有制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核心競爭力、整體發展能力的根本出路。
6月2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在上海召開座談會,對11個省市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工作進行調研。進一步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大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工作力度。目前,很多地方的中小企業主管部門把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作為推動中小企業創新轉型的重要“抓手”,在加強領導、開展調研、制定標準、鼓勵扶持等方面采取務實措施,取得了積極進展。
為引導、鼓勵全區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加快成長升級步伐,2014年6月,自治區非公有制經濟服務局在企業申報、市縣推薦的基礎上,組織開展了自治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孵化示范基地認定工作。經審定, 172戶企業被評為“2014年度自治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其中市場、質量、效益及發展等4個方面處于同行業前列的53戶企業被認定為2014年度自治區“專精特新”示范企業,并獎勵每戶企業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