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常常在改革和調整中前行,一方面需要進行制度或體制改革,另一方面需要進行發展模式或經濟社會結構的調整。面對能源資源成本的上升、環境約束的加劇、產能過剩矛盾的突顯以及自身素質的制約,高耗能、高污染、低質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已經走到盡頭,實現更大發展的根本途徑是擺脫對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因此,轉型升級已經成為非公有制企業繞不開、躲不過的必經之路。只有下決心走質量效益型之路,加快推進轉型升級,才能在競爭中贏得主動和先機。
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非公經濟發展,2013年年初召開全區發展非公經濟大會,出臺了《關于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放開投資領域、放寬準入條件、創新金融服務、加大財政扶持、減輕稅費負擔、健全服務體系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和改革方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又及時出臺《關于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對深化非公經濟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7月出臺了《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行動計劃(2014~2017年)》,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動非公經濟轉型升級的總體思路和基本路徑:要以深化改革、強化服務、優化環境、激發活力為核心,堅持擴大總量上規模,提高質量上水平,轉型升級上檔次,堅持政策鼓勵與激活內力相結合,政府支持與創新發展相結合,放寬市場準入與提高核心競爭力相結合,積極探索規模化、特色化、專業化的內涵式轉型升級之路。
按照寧夏《加快非公經濟發展行動計劃(2014~2017年)》規劃,到2017年,全區非公有制法人單位數將達到6.1萬戶,實現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2200億元,投資總額3170億元,從業人員160萬人,國家、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分別年均增長10%和20%,在市場主體、經濟總量、投資、就業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實現大發展、大突破。
屆時,現代工業、生產性服務業、農業產業化經營等關鍵領域中,有100家非公有制經濟強優企業揚帆出海,進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資產并購重組,加快技術進步、品牌提升、管理創新,向規模化、集團化方向發展。800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圍繞大企業發展配套經濟,實現戰略專一化、管理及生產精細化、產品或服務特色化、技術或經營模式新穎化,發展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一批小微企業孵化基地、創業街區和商務樓宇鱗次櫛比,散發出創業投資的濃厚氛圍。非公有制企業積極采用國內外先進技術,建立完善標準體系,應用關鍵共性技術,加快工藝、裝備升級換代。非公企業積極參與對外合作交流,發展連鎖經營和特許經營,在國內外大中城市設立寧夏特色產品專賣店和外銷窗口,努力擴大境內外市場份額。
引進更多商業銀行來寧設立分支機構,組建擁有地方法人的寧夏證券公司、股權交易中心、再擔保公司,各級部門推動農村信用制度改革,啟動民營銀行籌建,探索發展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一系列措施健全金融組織體系。推進企業股權融資和債務融資,引入區外機構來寧開展信托、租賃和基金業務。邀請更多有志之士助力本土化高素質企業人才隊伍的培育和壯大。吸收更多的平臺資源,為企業提供功能完備、方便快捷、優質低價的服務。
隨著寧夏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的進一步優化,“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的障礙必將破除。細化各項扶持政策操作流程,放開投資領域和減少涉及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審批,簡便工商注冊制度,消除隱形壁壘,市場準入標準和優惠扶持政策實現公開透明,使良好發展環境轉化為巨大的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