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一些被稱為“菩提子”的植物硬核逐漸稱霸了古玩地攤市場,不少地方甚至出現了“滿城盡戴菩提子”的景象。而在一些人眼中,“菩提子”的上位只是一場故弄玄虛的炒作。那么菩提子究竟是什么?它到底有沒有收藏價值呢?
具有“法力”的菩提子
上周六,記者在西安某古玩市場走訪時發現,不少攤主正在售賣一種由“菩提子”串成的手鏈,并稱此類物件擁有“法力”,可以消災祈福。記者隨后了解到,菩提子小而堅硬,有著獨特的紋路,非常適合盤玩,不少藏家將菩提子串成手鏈,時刻佩戴,引為談資,相互交流,已成風氣。
傳言中,菩提子是一種佛教法物,其文化精髓源自菩提樹,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畢缽羅樹下七天七夜終得徹悟,畢缽羅樹由此被稱為菩提樹。然而菩提樹是否真實存在,學界仍有爭議。一位收藏菩提子的人告訴記者,菩提子都足有加持的,信佛的人佩戴、穿掛可利于修行。而在一般藏者眼中,菩提子少了修行的用途,多了把玩的功能,據說它還有吉祥、納福、避邪、養身等作用。
有著多種功效、聽上去“高大上”的菩提子難道就是傳說中菩提樹的果實或者種子嗎?采訪中記者發現,每每談及“菩提子”的材質,攤主總是諱莫如深,這是何緣故?
其實是一般植物
日前,西安市收藏協會秘書長成建軍向記者揭開了菩提子的真身。原來今人制作手串、念珠的菩提子并非產自菩提樹,而是許多一般樹種果實的統稱。據了解,目前市場上所謂的“菩提子”達30種以上,常見的有鳳眼菩提、金剛菩提、龍眼菩提,他們多是些產自亞洲的植物;此外,一些原產于非洲的“鱷魚果”也被稱作“干眼菩提”,此類商品目前在西安地攤市場隨處可見。
為何這些在植物學上毫不相關的東西都被稱作“菩提子”呢?咸建軍解釋說:“這是為了名美好賣。”他認為,“菩提子”的叫法迎合了某些收藏者的文化、審美需求,追捧、熱炒菩提子不過是一種低層面的消費現象罷了。
至于菩提子的收藏價值,咸建軍坦言:“樹種資源年年有獲,量大、與人同在,難以枯竭。”換言之,菩提子的收藏價值與其材質并無太大關系。但不可否認的是,做工、品質皆屬上乘的菩提子也值得一玩。
菩提子讓尼泊爾商家大發橫財
菩提子在中國的盛行使其產地之一尼泊爾收獲頗豐。近日有消息稱,尼泊爾的菩提子已供不應求,甚至幾度斷貨。
據了解,最早將“菩提子”帶入內地的多是些從尼泊爾回來的中國游客。據加德滿都經營菩提子的商家介紹,因為95%的貨都被中國人買走了,原本不怎么值錢的菩提子價格迅速上漲,甚至翻了幾十倍。
菩提子在玩家們看來有許多講究,例如金剛菩提從1瓣到21瓣不等,一般來說瓣數越多,尺寸越大,價格越高。中國游客偏好8瓣以上的金剛菩提,目前一顆12瓣的金剛菩提在當地少則500元人民幣,多則幾千元。受益于中國游客強大的購買力,近年來尼泊爾不少商家賺得缽滿盆滿。
按照時令,每年10月至次年1月是尼泊爾菩提子貨源充足的旺季,到了夏季則貨源奇缺。可夏季卻是尼泊爾的旅游旺季,據稱,為了趕在大批中國游客到來前占領貨源,尼泊爾商家時常聚集在盛產菩提子的山區搶貨,甚至為此大打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