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都知道觀音有許多的變身像,但“圣觀音”像具有怎樣的宗教地位?
眼下的拍賣市場,一塊拳頭大的和田籽料白玉塊已是價值不菲,那么一尊高36厘米、重28斤的和田籽料留皮“圣觀音”像價值如何呢?
這尊“圣觀音”是藏家老張2003年從徐州市文化藝術品春季交流市場上請回家的,之后備加珍愛深藏。十多年來,老張密切關注著佛像及和田玉市場,多方搜集著眾多專家的有關著述及各方的圖錄、信息資料、市場行情,經潛心的研究、分析、對比可以確認的是:這尊“圣觀音”玉佛像在文物價值、宗教題材、材質品位上都突顯著內在的價值。
最突顯的是其宗教題材。該觀音造型大氣、端莊肅穆美觀,微露悲天憫人之容。觀音右手示說法印,左手持凈瓶向眾生灑圣水,結跏趺坐于束腰仰覆式大蓮花辮底座上,這是典型的“圣觀音”像,依專家說法,“圣觀音”像,是“觀音各種法相的總代表”。呂鳳濤、冷艷燕編著的《中國佛像鑒賞大全和鑒賞全書》一書和燈下蓮編著的《佛像圖譜》一書中有關觀音的章節對此皆有闡述。“觀音三十二應身像”及“觀音三十三變化身”如觀自在、水月觀音、千手觀音等都是由“圣觀音”像衍生而來,因此“圣觀音”像也是“民間最認可的最基本最標準的塑像”。在寺廟里居多。本觀音造型大且又是“圣觀音”像,推測應為“家居佛教”之供佛。在已知的明清時期和田玉觀音雕像中,“圣觀音”很少見,大多是如專家所說的裝飾件、擺設件,不具有宗教題材,由此本品觀音之珍貴就十分明顯了。
這尊觀音應是清代玉雕像,身披敞胸對襟長裙、長披巾、長串飾、結花瓔珞、面相雍容華貴,猶如宮廷貴婦人,彰顯漢化市俗佛像之特色。觀音優雅的通觀鼻兩翼刻有較深的鼻溝紋、雙目微閉微露,據專家分析這些都具有清代造像的特征。觀音面部、手部、腿部、發絲雕刻完美細致靈動,而衣褶紋陰刻線則簡練流暢,這都顯示著清代玉雕追求完美、樸實的藝雕風格。
本觀音另一觀賞點是:玉質之美、玉體之大、皮色之豐。玉質整體白潤、致密,光透通靈,從玉質整體看,后背、底座雖有差異(有淺淺的石花、石棉、水線),但面部,手臂、腿部等前身主體部位潤白如羊脂,陽光下觀賞恰如人之肌膚,益顯真人之美。另一點,本觀音其玉體之大、之重比起石佛像不算什么,但在和田籽料玉件中卻不多見,翻閱十多年來有關著述、圖錄及近幾年來之拍品行情作比較,同等玉材玉雕件,沒有與其左右者。皮色之豐是其中又一大亮點,皮色由褐紅到棗紅,色形由點狀、線狀、塊狀到片狀,巧留皮色如此豐富,在留皮玉雕件中幾不多見。最有特色的是長頭巾發頂打結處南厚厚的褐紅皮雕就,如紫龍盤首,又如隱佛端座;右肩、右下身及后背之棗紅皮色浸染多多,紅白交織,卓顯佛像之喜慶;其左腿膝部有一處紅紅的印記,如紅蟬,如紅寶十分鮮明。
此起歷史悠久、存量豐富、博大精深、有規有制的寺廟塑像、石佛像、銅佛像、彩壁佛像,和田玉古佛像在存量、規制及傳承等方面都差之較遠,有關專著不多,專家們大多在前幾類佛像的著述中隨筆帶過,或在和田玉的專著中略有涉及。有鑒于此,本品觀音或許能以其諸多的觀賞點為和田玉佛像爭添幾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