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心理學》是幼兒教育專業基礎理論學科之一,學好這門課程對幼兒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很重要,它是幼教其他專業學科的基礎,也是幼兒教育實踐的內在依據。幼兒心理學教學如何化抽象為具體,如何與幼兒教學實踐緊密結合,需要從教學過程中的先行預習、藝術精講、應用練習三個環節入手,注重實踐觀察,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才可以更好地實現幼兒心理學教學的目標任務,在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中獲得最優化的教學質量和效益。
關鍵詞:幼兒心理;教學環節;實施策略
《幼兒心理學》作為中等職業學校幼兒教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在教學上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老師來說,都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如何提高幼兒心理學的教學質量,是幼兒心理學授課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其主要有三大關鍵環節——先行預習,藝術精講,應用練習。在這三個方面進行改革,改變那種專業化、抽象化、概括化的描述,老師深入淺出而不失專業理論性地講解,與幼兒園教育實踐很好地結合著去教學,幫助每一位學生學好專業,成為合格的幼師。
一、幼兒心理學教學的三大關鍵環節
1.先行預習
《幼兒心理學》容量大,知識點多,表述抽象,通過一節新授課就使學生完全掌握全部內容比較困難,因此,將學習的進程延伸到課前,讓學生先進行充分的預習準備,自動消化掉部分淺顯易懂的內容,就是非常必須的。所以,如果要想學好這門課程,就要做到“先行預習”,帶有目的性地在課堂上學習。
2.藝術精講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指導者,引領學生學會學習,在《幼兒心理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課內容,對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授課,是一門藝術,教師需要做到的是“藝術精講”,從而提高學生對學校人際環境、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的適應能力,消除和預防學生的心理和行為障礙,使學生心智朝著一個良好的、積極的方向發展。
3.應用練習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知識,需要實踐來檢驗、鞏固,即需要“應用練習”,通過它來提高學生幼兒教育理論的知識水平,使學生獲得幼兒心理衛生保健的常識和相應的教育教學技能,對學生心理品質、潛能的激發、人格健全方面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態度都有一定的轉化。
二、三大關鍵環節的具體實施策略
做好《幼兒心理學》教學的三大關鍵環節并非一件簡單的事,通過實驗研究以及各項調查結果顯示,主要實施策略有以下幾種:
1.培養學生預習的良好習慣
要想讓學生主動提前預習,首先就要讓他們養成這種習慣,只要有了這種良好的習慣,在老師每節課講課之前,學生就已經對老師要講解的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樣,課堂學習就會變得簡單點,學生就能易于接受。例如,《幼兒心理學》有一課內容是《幼兒心理學概述》,在上完上節課的內容后,老師應該要求學生預習這一課,先自己去網上或者圖書館查閱資料,了解它的發展歷程,因為一旦學生提前對它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教師在上課時,學生就不會一無所知,那樣學起來就會輕松很多。
2.課堂教學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習,主要是學生在學習,所以應該以學生為主體,然而,在很多的教學課堂上,都習慣于以老師的講授為主,過分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這是非常不對的。為了讓學生能夠有自己的思維能力,改變那種“被動”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做學習的主人,就應該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例如,《幼兒心理學》課程中要學習《積極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這是提高學生思維拓展能力的一個很好的機會,在這節課的課堂上,老師就應該把時間和講臺交給學生,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主見,這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極有裨益。
3.教學要結合幼兒園教育實踐
《幼兒心理學》課程是為培養更多優秀的幼師而開設的,這些幼師以后畢業了,大部分都會在幼兒園工作,所以,如果將教學與幼兒園教育實踐相結合,對這些學習幼師的學生來說,就是非常好的實踐機會,有利于他們學好這門課,更有利于提升他們各方面的綜合素質。例如,《幼兒心理學》課程中有一課學習的是“幼兒的同伴關系”,在學習這一課時,老師就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幼兒園,通過實踐教育,親身體驗后,學生知道了在心理學研究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這遠比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引人入勝,讓學生深有感觸,就能很好地學習這一課。
《幼兒心理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幼兒師范專業學生關于幼兒心理發展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認知能力,使學生認識幼兒心理發展的基本概念、特點、任務及理論,為幼兒教育、幼兒保健等工作提供心理學依據,幫助學生學好專業課。同時,它也是為了適應幼兒教育工作的需要,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中等專門人才服務,充分發揮心理學學科的心理教育功能,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與學生健全心理素質的主動發展。
參考文獻:
[1]甘肅冰.幼兒心理學教學改革的初步探索[J].廣西教育,2010(6).
[2]羅俊.幼兒心理學教學中的三環節三注重[J].中國科研創新導刊,2010(12).
(作者單位 重慶市酉陽職業教育中心)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