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一直是困擾學校教師的難題特別是類似農村中學,教師,學生素質參差不齊,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更為困難。為此,人們只有在理論層面上探索學校素質教育的規律,在實踐層面上突破舊的教學模式,實現從教學實踐的根本轉變,構建實施素質教育為核心目標的“四整合”教學模式。現就如何實施把“四整合”教學中的各要素有機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和諧的教學整體,從而達到課堂的優化談幾點建議。
關鍵詞:“四整合”;觀點;結構;方法
構建“雙優教育”理念下“四整合教學”模式,從整體上全方位研究教學問題,充分發揮教學工作的系統效應,探索并形成我校自己的教學模式。所謂“雙優教育”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就是根據素質教育教學的基本理念,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去組織課堂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優化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呢?
一、樹立整體優化的觀點
課堂教學是一個多要素有機構面的整體,不是簡單的要素拼加。我們不僅要努力優化各個要素,使教師自身的素質高,學生的基礎更好,采用最好的教材、最新的教育信息,改善教學條件,保證教學時間,而且要努力優化教學結構,以最科學、最合理的關系,使要素相互作用,產生“共振”效應,使整體的功能大于要素功能之和。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處理好要素之間的關系(必須和諧,不能機械或不協調)。而且要處理好要素與整體之間的關系(互相依賴,互相制約,而不是游離的,孤立的,抵消的),還要處理好整體與環境的關系,使教學環境成為課堂教學的保障,課堂教學要努力適應教學環境。
二、優化認知結構
從認識的角度看,課堂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獲取正確認識的過程。科學知識是課堂教學的邏輯起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不斷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教師必須掌握教材系統,對課堂教學內容深入理解,建構起科學的體系。從而確定正確的教學目的、教學重點,這是教學的前提條件。因此,必須強調認真備課,鉆研教材,這是教師最主要的勞動。
第二,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從而確定課堂教學的難點,找準知識遷移的最佳固著點,提供知識過渡的橋梁。
三、優化心理結構
在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心理因素對教學法的質量有重要的影響。師生如何心理相通,產生“共鳴”的心理效應?我們應認真研究。
教師把自己的思維結果,轉換成語言形式,通過大腦的指令,發音器官發出語言聲波,同時通過眼神、表情、體態傳出教育信息,刺激學生的感官,引起學生腦的神經沖動,大腦接受神經脈沖,把教育信息變成自己的語言形式,同化在自己的認知結構之中。這張圖顯著表明“生理層面”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心理是生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教學中優化心理結構是教學成功的又一重要保障。
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例如:學生年齡越小,注意越難于集中和持久,無意注意的作用越大。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考慮最佳教學時間。教師要給學生以積極樂觀的情緒感染,善于控制自己和學生的不愉快情緒,使教學在充滿希望的快樂恬靜的氛圍中進行。
四、優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教無定法,教學有法。很難說哪種教學方法最好,哪種方法最差。只要是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獲得良好的課堂教學質量,這種教學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關鍵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和驅動作用是否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動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地體現。毛澤東說:“提倡啟發式,廢除注入式。”這并不是專指某種教學方法,而是指明了教學方法應遵循的原則。一般來說,啟發式教學的結構應有以下環節:激發情趣,引導探索,分析研究,綜合概括,練習應用,鞏固發展。
教學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日益現代化。傳統的板書、掛圖、觀察、實驗等手段仍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一些難于演示的,不易看清的,活動性強的,有危險性的內容在逐步被電化教學手段替代。例如:教師的板書若規范、直觀、鮮明、有序,就是一個很好的藝術品,有著強的示范作用和感染作用。這是一般電教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但電教手段,可以使教學的內容豐富多彩,老師省時省力,融聲色光于一體,對學生的感官性強,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記憶。而且,我國電化教育的深入發展必然突破“視聽教育”的領域,計算機輔助教學已逐步成為電化教育的施教中心,從而大大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現代教育呼喚著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現代教師應該盡快掌握各種現代教學手段,積極探索,積累經驗,使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使課堂教學的效率不斷提高。
總之,優化時間結構,應強調科學性、目的性、實踐性原則。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是一個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我們應努力樹立整體化的觀點,從認知結構、心理結構、教學方法等方面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參考文獻:
沙灣鎮象駿中學課題組.以雙優“教育”理念為導向的“四整合教學”研究方案.廣州教學研究,2002(7).
(作者單位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象駿中學)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