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分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是培養學生感悟文字語言、領會文章思想、提高審美趣味、增強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朗讀不僅僅是一種技能的訓練活動,更是一種主體的生命活動。鼓勵學生朗讀,在朗讀實踐中增加積累,消化、領會文章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它與“理解、把握、體驗、領悟”等密不可分,也就是說,朗讀在性質上應從屬于“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的語文實踐活動”。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關注教學中語文的“人文性”,但是朗讀教學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如部分教師對朗讀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生缺乏朗讀興趣、朗讀缺少情感感悟、朗讀的方式單一等。作為一線教師,在關注學生情商發展和學習的可持續發展時,更應該注重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教會學生如何朗讀,讓語文課堂因朗讀而精彩。下面是兩位教師在教學中的兩個朗讀片段。
片段一:
生:我喜歡“漓江的水真清啊!”。
師:那你試著讀讀,該怎樣讀出它清的特點呢?
生:“清”字要重讀。(范讀)
師:漓江的水真清啊,“啊”念輕聲,稍拖長聲音,然后把聲音壓平;“清”字先往上揚一點,再輕輕拖一下;大家試著讀一讀,看讀出感覺了沒有。(生自由練讀)誰能給大家范讀一次?
生:我來給大家讀一次。(生抑揚頓挫的讀)
師:讀得真好,帶大家讀一次。(生領讀)好,誰還要讀嗎?可以對子之間互相讀。(生對子互讀)誰愿意給大家展示一下呢?
生:我來讀“漓江的水真綠啊!”,這句話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漓江水綠的特點。
師:想想應怎樣讀呢?
生:應讀得活潑一些,帶著對漓江水的喜愛來讀。(生讀)
師:對,還有嗎?“綠”字是不是應拖長音呢?要重讀,這里還出現了三個“啊”,你知道分別讀什么音嗎?(聽錄音朗讀,注意“啊”的變調)大家再試著讀讀這三句話。
生:輕輕地讀。
師:老師來范讀一次,然后男、女生賽讀,看誰讀得好。(師范讀,男女生賽讀)
師:請你們自己評一評,讀得如何?(師指導,該句應讀得平整、舒緩,然后,全班讀一遍)
片段二:
師:這三個分句形象地寫出了桂林的山的特點,而且運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手法,那應該怎樣讀呢?誰能讀一下?
生:我來讀,我覺得“秀、奇、險”應該重讀,語速要適中,語調要柔和。(生讀)
師:大家認為他讀得怎樣?還有什么地方需要注意呢?聯系第二段的讀法,看看“啊”字應該怎樣讀。現在老師讓大家聽錄音朗讀,注意聽。
生:(認真地聽,有的還在書上標注。)
師:聽出來了吧,“啊”字要發生變調,在“秀”字后邊讀“哇”,在“奇”后讀“呀”,在“險”后讀“哪”,大家試著讀讀,語氣要豪放一些。
生自由讀。
師:大家齊讀一遍。
生齊讀。
師:語速太慢了,不要有拖音,聽老師讀。(生輕輕跟讀)大家找到感覺了嗎?現在大家再讀。
案例反思: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朗讀是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片段一中,這位教師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范讀、自由讀、領讀、對子互讀、師生讀、聽錄音讀、男女生賽讀等,讓學生讀中有思考,讀中有感悟。應該說,這節課中,文本的朗讀是充分的、扎實的,特別是通過“啊”在不同字音后面的讀法更是提高了他們的朗讀興趣。教師要經常組織學生聽朗讀,因為它是一種能訓練小學生綜合能力的活動;當學生讀不準“啊”的變調時,教師及時讓他們先聽錄音朗讀,再讓學生充分練讀后,根據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歡的語句讀給老師同學聽,師生共同評議。學生有了充分的自由,變得愛讀、想讀,帶著情感和體會理解課文內容,讀出文章的味道,語感也便隨之產生了,使之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片段二中就朗讀形式來說,和片段一相比要少得多,尤其教師采用齊讀的形式不利于學生張揚個性,不容易發現個別學生的優缺點,造成拖音嚴重,沒有節奏。只有恰當地應用朗讀方式,學生才能讀有所獲。讀描寫桂林的山的特點時,應多讓學生聽幾遍錄音,讓讀得好的學生范讀、領讀,帶著對桂林的山的喜愛和贊美的情感朗讀,再結合畫面,讓學生邊讀邊想,這樣才能讀出感情。
綜合兩個片段,都缺少老師的激勵評價。采取激勵機制,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朗讀的語氣生硬,沒有活力,學生自卑思想重。因此,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善于聆聽,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優點,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只要讀好了都應該給予適當的表揚。這樣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中就會樹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朗讀的興趣就會越來越高。
兩節課的教學,固然兩位老師都做了大量的準備。但是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面對新時代有更高要求的孩子們,更 要“多閱讀,重積累”。
(作者單位 襄垣縣一小學)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