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物學科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門實驗性的學科,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生物教材中的實驗比重不斷加大。教師在進行生物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遵循能力培養的原則,緊扣實驗教學這一關鍵環節,引領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提高主動性,激發創造能力,真正實現教學目標。初中生物的實驗教學,一方面講究教學尺度,把握始終,即“度”,另一方面要調控教學,適應新課標需要,滿足學生需求,即“導”。主要就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的“度”與“導”的具體體現加以探討,拋磚引玉。
關鍵詞:度;導;實驗教學
一、準確把握“度”
1.高效率度的基礎知識鋪墊是前提
在進行實驗教學之前,教師要先幫助學生做好相關知識的復習和整合,為順利完成實驗操作奠定基礎。在基礎知識的復習階段,不應像第一次授課時那樣面面俱到,而是應該在平中見奇,以最快的速度切換到與本次實驗相關的生物知識的復習中來,直接復習實驗所需求的知識,提高實驗課堂的效率度。如“觀察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的實驗,就可有針對性地提問關于植物細胞的結構組成及各組成成分的結構特點以及相應的功能,讓學生對于觀察對象有個初步的認識。
2.高磁力度的課堂導入環節是基礎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實驗課的伊始,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入語,保證導語的高磁力度,巧妙地幫助學生從課下嬉戲迅速過渡到課堂學習中來,并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出自主積極的學習氛圍,提高實驗課堂教學效率。
3.高參與度的課堂教學過程是關鍵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更何況是實驗課堂。在我們整個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驗的探究學習過程中來,提高教學參與度,促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動手、動口、動腦,從而得到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4.多方位度的教學分析設問是方法
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有實驗現象的分析和探索,有實驗結論的歸納和總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從多方位、多角度出發引導學生起疑、思考,在分析、討論、探索和操作的過程中,獲得多項能力技巧的發展和提高。
5.高濃縮度的課后總結是點睛之筆
課后小結是整節實驗課的點睛之筆,關系著實驗教學的成敗。因為,相對于整節課來說,總結是對實驗教學內容、過程和結構的高度濃縮,提綱挈領。如“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的實驗步驟,就可以簡單地概括成擦、滴、取、涂、看、畫六個字,簡單好記。
二、合理使用“導”
1.對于有厭學情緒的學生,要誘導
在“探索骨的成分和特征”的實驗時,由于燃燒骨會發出刺鼻難聞的氣味,而浸泡骨用到的稀鹽酸也會揮發難聞的氣味,很多學生受不了“折磨”而對生物實驗產生厭煩或是畏懼的心理。這時,我就會在實驗中從實驗方法和技巧方面著重引導,幫助學生明確操作要領,排除畏懼心理,從而能夠大膽、專心地投入到實驗中來,難聞的氣味也就不會是學生們“唯一”在乎的事了。并且學生通過用心探索,取得成功,獲得心理上的愉悅感、滿足感,會更加喜歡生物實驗,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2.對于有難學情感的學生,要疏導
以“顯微鏡的使用”實驗為例,在顯微鏡下尋找物象,很多學生都覺得怎么看都找不到,就會萌生“連個物象都看不到,更別說干別的了”的想法。這種學習遇挫,心態消極的學習,教師應該適時進行疏導,幫助學生答疑解難,指點迷津,化難為易,幫助學生尋找,消除生物難學的情感,保證實驗教學的順利開展。
3.對于有死學現象的學生,要引導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找不到好方法、死學的學生屢見不鮮,生物學習也不例外。生物中不乏難度較大的實驗,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便“照方抓藥”,甚至于是盲目,雖然忙得不亦樂乎,但是實驗結果和收獲卻不盡如人意。針對此類學生,教師應該根據實驗本身的特點和此類學生的學習實際,簡化實驗操作,將一個難的大問題化解成為若干個簡單的小問題,這樣循序漸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總結規律,獲得新知。
4.對于有學習基礎的學生,要指導
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有些學生已掌握了一定實驗技巧和技能,一般的實驗教學內容“喂不飽”他們,這時,就需要教師的指導,鼓勵他們大膽想象、探索,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或是查詢資料,做一些小發明、小創造,期間給予適當的指導,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的知識和學習能力更上一層樓。
總之,生物實驗教學是生物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對于鞏固和深化課本知識,提高學生自主參與意識,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提高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們在進行生物實驗教學時一定要非常重視“度”和“導”。
參考文獻:
[1]徐作英,王玉瑤.生物教學實施指南[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5.
[2]郭雪玲,王潔華.淺析薄弱中學生物實驗教學現狀及改革措施[J].中學生物學,2008(6).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南宅實驗學校初中部)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