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低效問題是指課堂中教學行為的效率低,最終造成教學資源的嚴重浪費,沒辦法完成教學目標的后果。通過對浙江省初中信息技術課堂進行有效的走訪和調查發現,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低效問題非常嚴重,嚴重阻礙了浙江省新課程改革的步伐。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低效;成因分析;教學對策
在調研的過程中發現,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低效的問題非常普遍,嚴重阻礙了新課改的進步和發展。在有些學校里,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視度也不夠,何談課堂效率的提高?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的秩序和安排也存在很大問題。本文據此提出一些觀點和看法,以供參考。
一、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低效的具體表現
1.課程安排欠缺科學性
在一般的學校,信息課程都被安排在下午,這個時候的學生容易犯困,對于知識的接受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使用計算機設備的時候,更多的是玩游戲、聊天、看看視頻等,根本沒有幾個學生愿意去聽老師講課。學校在安排課程的時候欠缺科學性,這讓學生和老師在一定程度上都覺得信息技術課程不被重視,所以課堂的利用率就低,完不成教學任務只能草草了事。
2.課堂秩序混亂
在走訪調查中發現,很多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不遵守課堂紀律,隨意講話,甚至運用一些“小手段”讓計算機設備脫離老師的控制,導致機房中很多a計算機設備不能正常使用。同時,教師對課堂的控制力也不夠,沒辦法“鎮壓”那些不遵守紀律的學生,無法維持一個正常有序的上課環境,導致課堂低效。
3.教學節奏混亂
有些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知識過于簡單,沒辦法吸引全部學生的注意力,就導致大部分的學生在玩游戲聊天,影響了其他勉強能夠認真聽課的學生。或者是講解的課程過于繁瑣,學生不能完成。導致學生和老師的節奏脫節,最終無法完成教學任務。
二、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低效的成因
1.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
混亂的課堂紀律以及學生并不濃厚的興趣,導致他們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漠視。在調查中發現,80%的學生喜歡信息技術課是因為信息技術課程完全沒有壓力;70%的學生認為信息技術對自己的生活沒有太多幫助,也不會影響自己以后的各種升學考試;66%的學生曾在課堂上玩游戲聊天,32%的學生上信息技術課就是為了玩游戲。學生們把信息技術課當成忙碌的學習過程中的一種消遣,這樣的消極態度就導致了課堂低效的現象。
2.施教行為不規范
通過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了解,發現大多數的信息技術老師在課堂中不注重技巧和策略的結合,主要有以下表現:
(1)教學時機控制不當。比如,學生在進行教材后面“親身體驗”中的操作題目時,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就強行控制界面,中斷學生操作,讓學生心生厭煩。再有動手操作的任務時也會興致勃勃。親身體驗就是讓學生有一個真實的感受,比如:在學習動畫制作的時候,讓學生操作完,并提出自己操作中的問題,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2)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們多數是在給學生們演示,很少停下來提問。比如:在講解教材中“開動腦筋”這一環節的時候,教師要進行提問,讓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又或者操作辦公自動化軟件的時候,用什么便捷的辦法將所有排序排好,就可以讓學生來回答。
3.教學方案設計粗糙
大多數教師運用的教案都是老版本或者是直接從網上下載的,并沒有考慮實際的教學情況。
4.教材使用受限
新課改之前的教學教材已經是時代的遺棄物。新課改為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需要,讓學生獲取與學習、生活有關的信息,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精心設計一系列任務。所以,舊版教材的使用已經成了一種限制。
三、信息技術課堂低效的解決辦法
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改的書中還安排了“日積月累”“開動腦筋”“親身體驗”“教你一招”等小欄目。通過“走進精彩”“科學之謎”“科技前沿”“網絡史話”等四個教學單元,使學生初步掌握有關多媒體的基本知識,學會利用多媒體技術加工、處理、發布和交流信息,進一步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1.提升教師專業的成長
首先,教師要相信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一定會得到回報,自我價值也會因此實現。其次,教學領導也要為信息技術課程提供大力支持,保證正常教學。
2.優化課堂設計
只有優秀的教案和優秀的講臺感染力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教師要熟悉學生情況,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
3.讓學生感受技術的價值
必須要讓學生意識到現代信息技術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在課堂上要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場所,所以提高課堂的效率是至關重要的。然而,解決信息技術課堂低效問題是一項系統并且復雜的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長期的堅持和不斷探索,由量的積累轉變成質的飛躍,取得課堂效率以及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吳興燕.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低效問題的成因及對策分析[J].新課程導學,2013(7).
[2]趙紅霞.農村初中信息技術課堂存在的問題的成因及對策[J]成功:教育,2013(2).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瀝海鎮中學)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