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課程改革如一縷春風,給歷史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如何突破過去傳統的知識灌輸方式,落實新課標中的三維目標,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由消極變積極,是時代賦予歷史教師的神圣任務。初中生正處在世界觀、價值觀、是非觀及歷史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搞好歷史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歷史教育尤為重要。但目前的中學歷史教材知識龐雜、知識點散亂,缺乏聯系性和系統性,學生不僅難以掌握,而且容易遺忘,導致學生厭學歷史,所以歷史學科即使是開卷考試,學生的成績也不夠理想。面對這種狀況,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怎樣通過歷史知識的傳授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新課改歷史課堂教學肩負的重要任務。
一、激發、引導、提高學生探求新知識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闭n堂教學要始終遵循這一原則,在新課教學開始時,先要使學生明確和產生對新知識的要求、興趣,在知識傳授中,注意古今中外的歷史聯系,在新課結束時,要有意識、有準備地提出學生感興趣、愛思考的問題,以引起學生對未學知識的興趣,這樣節節如此,就能夠使學生永遠處在學習歷史的興趣之中。例如:教師在講“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后組成了聯邦政府”時,可提出誰掌握了政權,最后使學生明確是資本家和種植園主的聯合政權,這樣不但為以后講授美國內戰埋下伏筆,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
二、抓好課堂中的讀、想、講三個環節
1.“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體現了讀的重要性
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狠抓“讀”這個環節。學生一定要按照教師精心布置的、突出重點的問題或提綱去閱讀,絕不能漫無邊際,脫離教學和學習目標的閱讀,只有這樣才能完成“教”和“學”的目標。如在學習“黃海大戰”時,教師可先列出問題:(1)說出黃海大戰的時間、經過;(2)鄧世昌等愛國將士的愛國精神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按這個思路進行閱讀和思考,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想”就是閱讀后要認真仔細想課文的內容,想教師提出的問題,想學過的知識和現在的知識有什么聯系
力求做到每一節課都能使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初步找出知識間的相互關系和規律性的東西。如淝水之戰和官渡之戰的共同點是什么?戚繼光和鄭成功有哪些相似的品格等。學生通過思考,不僅有助于理解掌握當堂的學習內容,而且能夠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這樣就能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講”是指在學生讀想的基礎上,教師通過檢查找出學生難以理解的共性問題,做重點指導性的講解
教師的講必須在“點撥”上下工夫,也就是說教師在講解這些共性問題時應采取引導、提示的方式,而不是灌輸和包辦代替,更不是把問題詳詳細細地一步不落地講解。而應該用高度凝練、簡潔的提示性語言去引導學生的思路。
三、抓好德育滲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011版的歷史課標指出了歷史教育對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這就告訴我們,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出活生生的人,讓學生在學習中成長、在學習中進步、在學習中提高。因此,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德育滲透,緊密結合歷史教材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歷史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寓思想教育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最終達到使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總之,具體、生動、形象是完成歷史教學任務的關鍵,不生動則不感人,不感人就無法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識水平和思想覺悟,這就要求我們歷史教師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認真鉆研課標,努力吃透和豐富教材,在傳授歷史知識的直觀性、具體性和形象性上不斷探索嘗試,推動新課程改革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發展。
(作者單位 吉林省鎮賚縣教師進修學校)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