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教學中的得與失,一起分享實踐“生本教育”帶來的苦與樂。在這里我暢所欲言,博眾家之長為我所用。下面我就從“培訓我的學生、放松我的課堂、收獲我的幸福”三個方面談談實踐“生本教育”一個多學期以來的一些具體做法和收獲,目的在于“拋磚引玉”,引出其他優秀老師們的更有效的做法。
一、培訓我的學生
今天的辛苦是為了明天的幸福,在生本教育的初級階段,面對一年級的新生,我們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學生入學后,在數學課堂上做什么?怎么做?孩子是一無所知的,這就需要我們一步一步地帶領著孩子們走過來:課前預習怎么做;課上小組合作學習應該怎么進行……這些都需要我們細心地、耐心地、一點點地去教給孩子,不厭其煩,引導孩子走上生本的道路。在第一學期的教學中我重點對學生進行了以下兩方面的培訓:
1.教會學生看書,落實“先學后教”
我們的教材是以“情境+問題串”的方式進行呈現的,向學生提供了現實、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素材,相當吸引孩子的眼球。因此培訓學生愛看、會看數學書是落實先學后教(即前置性學習)的基礎。一開始,孩子只是覺得主題圖好看,吸引了孩子后,我們慢慢加以引導:“圖上有什么?有幾個?(發現數學信息)你還想知道什么?(提出數學問題)用什么辦法來解決?怎么做?(解決問題)做了這些還不夠,還要通過看書進行歸納、總結、提升。如,學生在預習、看完教材“乘車”這一內容時,不能僅停留在上車、下車這一情境活動中,要進一步發現、總結出本課所學數學知識為“加、減混合運算”,最終提升為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自創情境、自編習題。長期這樣的訓練,保證了學生前置性學習的有效性。課前的先學后教是讓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重點是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不僅為課堂學習做了準備,而且可獲得課堂學習的主動權。
2.培訓小組成員,體現“以生為本”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可以發揮出難以想象的作用,只要能采取合理的措施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激發大家小組合作和競爭的熱情,充分相信學生,那么什么問題都不是問題。我們要充分發揮自己“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剛開始不要期望有什么收獲,要慢慢教,教他們怎樣分工、合作,怎樣討論、記錄,怎樣表達自己的見解,等等。我們可以每節課重點指導一個小組,全班分成約十幾個小組(4人為一組),訓練三周,老師和學生就能彼此了解,那么你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學生都能領會,只有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一定的規則,達成默契,才能真正享受課堂帶來的樂趣。
二、放松“我”的課堂
這里的“我”既指學生,也指我們教師。我的課堂我做主,作為教師,我們要始終以學生生命成長的高度去思考我們的數學教學,而我們建設的課堂,是學生自我成長的課堂,是可持續發展的課堂,是隨即生成的課堂,更是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課堂。在這里,教師只是一個助學者,似乎是屈尊了,其實是做回了教師自己的本職。這樣,學生也就有了屬于自己的充分的學習空間和時間。
用生本的眼光來審視我自己的課堂,我的課堂是緊繃的、束縛的課堂。我想,不管是家常課也好,公開課也罷,我要逐步放松我的課堂,不去追求所謂的“好課”,而是以自然、放松的課堂激發學生智慧的增長。只要課堂上有了民主意識,有了對學生的尊重,有了學習方式的改進,就可以了。教學過程從來都是知識和精神的探險,40分鐘的旅程短暫而艱難,我們強調帶著“好課的教育理念”進課堂,而不是帶著“好課的標準”進課堂。課堂的中心是讓每一位學生獲得盡可能多的安全感和放松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更為積極、健康地參與學習,使課堂回歸它的“原初”。我們要追求:老師上課要像“王小丫主持的開心辭典,人人開心;像李詠主持的幸運52,人人幸運;像畢福劍主持的星光大道,人人分享成功的喜悅”。最終使生本教育的數學課堂不再索然無味,孩子們的臉上不再冷若冰霜,一年經歷,一世珍藏。
三、收獲我的幸福
韓立福教授曾說,教師的專業發展有三重境界:一是追“傻”求真,二是追“惰”求智,三是追“愚”求藝。一學年以來對“生本教育”的實踐與摸索,讓我學會了做一個會“偷懶”的教師,讓我感受到了做數學老師的幸福。學做一個會“偷懶”的聰明人,就是帶著教育的執著情懷,快樂地行走在教育之路上,不計名利,傻中求真。學做一個會“偷懶”的聰明人,并不是倡議我們做一個無責任心、凡事馬虎的教師,聰明地“偷懶”是讓我們信任學生的自然學習能力與創造力,給學生展示才華的空間與舞臺,是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參與、投入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獲得更深刻的情感體驗,更牢固的知識技能。教師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然而一群人的力量是巨大的。“懶”能享福,但這懶,要偷得智慧,偷得巧妙,什么懶得,什么懶不得,這中間的分寸就是智慧。我們教師的“懶”往往能鍛煉學生,造就學生。在日常,我會把班級數學相關工作分成若干份,尋找若干個負責的學生,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像家庭作業檢查、聽算批閱、課前小考官等活動,就算我不親臨,學生自己也能做得井井有條。一個“懶”教師,會在課堂上拋出問題,等待學生的思考與解答,這樣我們不用講得那樣辛苦,學生體會卻會更深刻。在組織活動時我們要甘愿退居幕后,放手讓學生“折騰”。在此期間只充當“軍師”或“裁判”的角色,學生的智慧、個性、創造力被激發……“懶”教師并不整天忙得像陀螺,卻依然可以收獲多多,幸福無限!
(作者單位 玉門市第二小學)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