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蒸發結晶是海水曬鹽的基本原理,是結晶的途徑之一。理解飽和溶液、結晶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依據學生已有的經驗,通過閱讀初步掌握海水曬鹽的過程。通過實驗使學生總結出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化,培養其思維及逆向思維的能力。通過學生實驗幫助其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通過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強化學生“化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從海水“曬鹽”的過程建立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及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難點
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轉化條件。
四、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多媒體課件:猜謎語!
提問:大家知道我們現在吃的食鹽來自于哪里嗎?(學生思考、猜謎)。講解: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如何從海水中提取食鹽。板書:第二節(1)海水“曬鹽”的過程。設計意圖:從學生現有知識經驗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提問:你認為海水“曬鹽”的過程是怎樣的?(學生發表個人觀點)播放視頻:海水“曬鹽”的過程(認真觀看視頻)。板書:海水“曬鹽”的流程(總結海水“曬鹽”的過程)。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提問:通過觀看海水“曬鹽”的過程,你有什么疑惑?(學生質疑)。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探究活動一:在一定量的溶劑(水)中,固體溶質是否能無限制的溶解?(學生分組探究活動,匯報實驗現象及結論)
通過大量的實驗證明,固體在一定量的溶劑中溶解時往往是有限度的,我們就把這種達到最大限度的溶液稱為飽和溶液,沒有達到最大限度的,我們稱之為不飽和溶液。
板書:不飽和溶液;飽和溶液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提問:現在你手中的溶液是什么溶液?你是如何判斷的?那怎么才能讓未溶解的固體溶解呢?(思考并回答)
設計意圖:質疑,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探究活動二:如何將底部未溶解的固體物質溶解?(分組探究活動,匯報實驗現象及結論)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分析歸納: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化。
板書:轉化方法,根據實驗現象分析討論歸納:溫度和溶劑的量不同,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可以相互轉化。
設計意圖:促進思維向深入發展,通過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化,對學生進行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小結:飽和溶液及不飽和溶液的概念,“一定溫度”“一定量的溶劑”“該溶質的飽和溶液”(通過演示實驗證明),深入領會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定義及其相互轉化,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及語言歸納能力,初步建立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探究活動三:模擬海水“曬鹽”的過程(分組實驗并回答)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自己動手分析探索和研究問題的科學態度,強化學生“化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意識。
講解:結晶及方法,歸納海水“曬鹽”中的蒸發結晶;觀察活動二中的硝酸鉀結晶并總結出有何不同。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觀察與思考能力,引導學生從實驗得出結論,從而使得學生思維從現象到本質產生質的飛躍。
利用圖片介紹:常見晶體
課堂收獲:(談收獲)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知識并總結。
學以致用:1.為什么在通常情況下,食鹽不會結晶析出,而在風吹、日曬下才會析出?
2.如何判斷一種溶液是否飽和?
鞏固所學知識
拓展延伸:海水“曬鹽”過程中,為什么不將海水蒸干?(思考并發表自己的見解)
知識拓展,培養學生觀察與思考能力。
課后作業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實驗中學)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