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重慶市義務教育“卓越課堂”五年行動計劃進入關鍵之年,按照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堅持以生為本、全面發展、德育為先、能力為重,突出“一切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轉變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建立師生學習共同體,優化育人環境,豐富育人內涵,拓展育人途徑,打造和彰顯多元、開放、包容的課程文化,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和個性發展。筆者執教初中語文二十幾年,結合自身教學實際,特選取鄂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家園”中的第二篇文章《濟南的冬天》為例,愿意把自己在打造卓越課堂之路上所做的探索與大家一道分享。
在《濟南的冬天》一文中,學生對描寫景物運用生動詞語和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有所體會,但本篇課文涉及老舍溫情的語言風格以及走進老舍內心溫情的天空需要老師點撥。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比擬手法體會濟南景物充滿“溫情“的特點,進一步透過作者溫情的語詞了解到作者內心充滿溫情的世界。
2.融入情感誦讀美文。
3.能運用本節課的比擬手法和溫情的詞語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溫情。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預習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2.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課前布置學生去查閱有關老舍的資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品,并根據資料初步了解濟南的地形特點和景物介紹。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播放視頻:老舍寫道:“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墻,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么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濟南成了老舍心中最美好的地方。今天,我們走進他的一篇散文《濟南的冬天》,進一步去發現他心中的美好。
二、透過“比擬”知“溫情”
(一)教師引導
1.抓題眼領全篇:濟南冬天的總特點是什么?(溫晴)
2.本篇文章在突出這個特點時主要采用的是什么手段、方法?
(擬人或比擬)
(二)初步探究
1.本篇文章把濟南的冬天比擬成什么樣的人?(結合文本,言之有據)
2.在完成以上這個問題討論后,總結這一些比擬的人物內心都充滿著一種什么情?(言之有據)
老舍智慧地運用比擬手法把本沒有生命、沒有感情的景物描繪成一個個充滿溫情的女性。在他的筆下,景物都含有溫情,那么,他的語句是否也透露著他的溫情呢?
三、品味溫情的語句
1.體會口語化的詞語
只有北邊缺著口。
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原文)
2.體會情感化的句子
教師示范:
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
這句話透著親切、溫馨。好像一位慈祥者忍不住向你訴說,在征詢著你的意見。感覺充滿著溫情。
學生找出類似語句,配樂朗讀體會。
四、了解作者內心溫情的天空
出示真實的濟南資料:
濟南氣候特點:一般6~8天有一次冷空氣侵入,使氣溫不斷降低,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下,低于-10攝氏度嚴寒日數98%集中在冬季。
結合當時作者的生活介紹:
這一期間生活相對來講比較平靜和安穩,有很多作品問世,加上向來山東民風淳樸,據他的兒子舒乙回憶說,這期間認識了人生紅顏知己同時也是妻子的胡挈青,生活平穩、幸福。
為什么在作者的筆下景物都充滿著人的溫情,還有他那本身充滿溫情的語言?
得出結論:濟南的冬天的溫晴源于作者溫情的內心世界,散文之景是作者之情投入與景物的結果。
五、拓展延伸,寫一個小片段
老師示例:上周回到了讓我時時魂牽夢繞的家鄉——火爐,山村四周連綿起伏的山巒手挽手呵護著這里的人們,如同一個慈祥的母親深情地凝視著懷中的孩子。冬日的陽光溫柔、嫵媚,她滋養著我的每一寸肌膚,我仿佛成了她細心呵護著的寵兒。
1.讓學生拿起自己的筆,心中充滿溫情,運用比擬和充滿溫情的詞寫出你心中的故鄉吧!
2.寫作成果交流展示。
六、課后反思
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如何讓課堂教學從“有效”到“高效”,最終實現“卓越”,成了教學一線教師追求的課堂“三部曲”。筆者以為,課程改革關鍵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由被動地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地探究學習,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保持,做到樂學,越學越愛學,我們的課堂最終實現卓越。
(作者單位 重慶市武隆縣實驗中學)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