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者的重要場所。因此,搞好校園綠化,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對創建文明校園,優化育人環境,有著特殊的現實意義。可以這樣說,一個學校的校園綠化美化程度,直接反映了該校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水平。國家教委、全國綠化委員會在《關于開展校園綠化和營建學校林的通知》中明確要求:“把學校建成樹木蔥蘢,花草滿園,寧靜舒適的環境,有利于改善師生生活、學習和工作條件,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熱愛花草樹木,熱愛校園,陶冶情操。”
校園環境應力求達到“綠化、美化、凈化、智化”的要求,在思想、情操、道德、紀律等方面給予廣大師生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有利于學習、工作、生活及身心健康,成為師生向往和依戀的樂園。
那么,怎樣充分利用學校為我們創造的良好環境,使其作用效果最大化,值得考慮。
一、找回生物學學習的出發點
當高中生物逐漸向大學過渡,知識更加深化、細化,牽涉的領域日趨廣泛,學生在學習生物課程的時候,也認識到生物科學不單單是動物學和植物學的簡單相加,而是還有動植物生理學、生物細胞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等的分支,和物理、化學、醫學、衛生等多個領域交叉相通,是一門重要的學科。
但我們在攀登科學高峰的同時,是否能回頭看看,我們學習生物的起點,是身邊的動物、植物。我們為了區分它們,給它們起不同的名字,形成了分類學;為了找出它們的共同點,便于統一應用,形成了系統學;為了掌握它們的生活過程,形成了生理學;為了方便和其他學科的溝通,共同研究它們,形成了生物化學;在了解自然的過程中,應用到了很多的實用技術,形成了分子生物學等。回頭想,我們才發現,了解身邊的動植物才是我們學習生物學的出發點。那么,我們又對它們了解多少呢?
當我們掌握了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的各個階段場所和反應方程式,知道了植物的生長形狀和它的向性有關,了解了動物的各大系統功能及調節機制,明白了它們和我們共同組成了地球這個最大的生物圈,卻不知道它們的名字到底是什么。
我們叫所有的地表草本植物為“草”,叫所有天上飛的動物為“鳥”,叫所有高大的樹木為“樹”,叫所有水里游的動物為“魚”。其實,它們和我們人類一樣,都有自己的名字。
二、高中生物實驗的重要性
生物學是一門科學,科學包括知識、過程和知識的應用。因此,實驗課程是生物學本身的內容之一。浙科版把所有的學生實踐課程稱為“活動”,認為不動手或動手少的活動也應當受到重視。
三、實驗教學的現狀
普遍認為新課程的內容多,難度大,而且將小部分內容擴展到大學專業生物學領域,深度和廣度都較大,如組織培養、DNA染色、凝膠電泳、PCR技術、層析法、同工酶等。許多教師也不熟悉這些實驗過程和儀器、試劑的使用,上課時只能照本宣科,有實際操作經驗的更是少數。當然,這也和學校的實驗室建設和儀器裝備有直接關系。
這一系列問題的存在,會使學生在學習實驗技術的過程中,達不到預期的實驗效果和目的。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卻沒有掌握相關技術,這是很可惜的。
四、建議措施
要繼續改革生物實驗,使其既能跟進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革新,有能適合高中學生的接受能力,是需要國家、學者、學校等等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和配合,而且需要一段時間。我們基層教師能做到的,就是為這個過渡階段提供一個接軌的方式。我所想到的,就是利用校園這個現成的大公園,開展一堂生動的生物實驗課。先不說地球上的動物、植物上億種,單我們美麗的校園中,就有上百種的動植物。
1.課程名稱、目標、重難點
(1)課程名稱:帶你認識校園的動植物
(2)目標:區分不同種的植物和不同科目的動物;了解常見綠化植物的名稱和特征;了解常見鳥類和昆蟲的名稱和生活習性。
(3)重難點:了解常見綠化植物的名稱和特征;了解常見鳥類和昆蟲的名稱和生活習性。
(4)課時:1~4課時
2.課程過程
(1)課前準備
①地理氣候調查
天臺縣位于浙江省東部沿海,臺州市西北部,地處北緯28°57′02″-29°20′39″、東經120°41′24″-121°15′46″之間。年平均氣溫16.8℃,降雨量1320mm,雨量適中,溫和宜人,適宜多種作物生長。
天臺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分明、降水豐富、熱量充足的氣候特征。屬浙東丘陵山區,山丘占82.3%,耕地占13.7%,溪流山塘占4%。水資源年平均總量12.37億立方米,水質良好。礦藏有金、銀、銅、鉛、鋅等20種。又因四周山體環繞,中間低平,小區域氣候特征顯著,帶有一定的盆地氣候色彩。
②校園動植物調查標記
校園都是按照國家校園綠化標準和植物選擇原則進行專業設計的,充分利用本地自然分布的物種,根據校園不同地段的需要,選擇適合的樹種植被,豐富校園生物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
為所有植物掛牌。現有大部分的植物上都沒有掛牌,使學生對植物的認識沒有把握。掛牌時,不單把植物的名稱、習性等加以說明,更可以把分布狀況、開花結果時間等進行簡單說明。當然掛牌的前提是正確直接,不傷害植物本身。
在生物實驗室旁開辟一間動物標本室或圖片展示室,用圖片和標本的形式,描述說明常見動物的名稱、生活習性等特征。
③路線設計
將校園劃分區塊,設計3~5條路線,使學生能夠完全領略校園植物、動物分布情況,又能避免學生人數過多造成擁擠或教師聲音不夠洪亮造成學習效果打折。
④學生準備
每人帶摘記本和筆,夏天最好有帽子遮陽。
(2)過程
學生分10人左右一組,由教師領隊,按照規定路線,依次認識校園的動植物。一年四季可分4堂課進行,領略四季不同的風光。
(3)課堂評價
用表格對動植物進行羅列;小組討論與交流后感想與對生物的認識。
3.預期結果
定位生物學是一門生活的科學;區分不同種的植物和不同科目的動物;了解常見綠化植物的名稱和特征;了解常見鳥類和昆蟲的名稱和生活習性;了解植物群落的結構;了解植物的向性;了解人為因素對環境的影響;對課本知識有新的體會和認知。
五、小結
校園綠化美化是校園環境的外在標志,能體現出一個大學的品味。除了表現其自然屬性所具有的實用價值之外,還蘊含著巨大的教育功能。學生的許多思維方法、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就是在綠化美化等校園環境的熏陶下悄然形成的。
1.現今校園逐步實現公園化,遵循為教育教學服務的宗旨,堅持實用、經濟、美觀和因地制宜的原則。注意校園森林空間格局的優化與校園周邊區域城市規劃的和諧統一。校園具有自身特殊的文化氛圍、獨特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應將校園綠化的樹種選擇、干形、栽植方式與校園周邊綠化相對應,以豐富種類,滿足教學、科研、實習、觀賞等需要。
2.校園綠化工程設計,應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水體、植被、建筑和歷史文化遺址等自然、人文條件,以植物造景為主,選用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樹木花草,充分發揮園林植物的降溫、滯塵、減噪、殺菌、增加空氣潮濕度等生態功能,體現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個性化特點。
3.校園內提倡建設開放型綠地,增加師生活動空間。
4.校園經濟要服從校園綠化規劃,教學區內如要種植農作物和蔬菜,應以師生合作建設為主,學校管理為輔。
5.學校及教育主管部門應建立校園綠化檔案。對胸徑15厘米以上的樹木,應統一編號,登記造冊。
參考文獻:
[1]陳祖雪.論高校校園綠化美化的素質教育功能.國土綠化,2003(5):18-19.
[2]鄧莉蘭.常見樹木(南方本)[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3]董曉彤,黃本敏.淺談學校園林化建設的重要性.山西林業,2001(5):22.
(作者單位 浙江省天臺育青中學)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