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程應繼承語文教育的優秀傳統,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也就是說,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內容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教材,課堂教學形式也不應該局限在教師教、學生學的形式上。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拓寬學生的學用渠道,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課堂形式;教學內容;評價模式
對于“00后”的學生來說,他們活潑活動、思維靈活、創造性強,這樣的特點讓他們希望能夠得到一個可以自由發揮的空間。但是,受傳統教育的影響,部分課堂呈現的還是“一刀切”“滿堂灌”的教學形式,這樣的環境是不利于學生發展和語文價值展示的。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要努力建立一個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堂,以促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獲得健康全面的發展。
一、課堂形式上的開放
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要將“以師為本”轉化成“以生為本”,要認識到學生主體性在課堂中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找到學習的樂趣。所以,新時期的語文課堂,我們可以借助“演講”“討論”“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課堂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獲得更好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氛圍,在教學本節課的時候,我選擇了“討論式”教學模式,首先,我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并以小組的形式討論下面幾個問題,如:文本中描寫了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從哪些地方可以體現?文本中哪一句是中心句?作者是怎樣描寫桂林山水的?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簡單的幾個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自由討論,不僅可以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對本節課相關知識的印象,有助于高效語文課堂的順利實現。
二、教學內容上的開放
長久以來,我們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完全掌握教材中的內容,甚至還有老師認為,教材上的知識都學不好,還指望學習其他地方的嗎?這樣的教學只會讓學生死板地應對各種考試,嚴重阻礙了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我們要改變觀念,要適時將一些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或者是學生喜歡的一些內容引入課堂,并充分挖掘其價值,進而拓展學生視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我會經常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比如:觀察父母一天的生活,觀察公園里的花;觀察動物園里的動物;閱讀一些報紙、雜志等等,并鼓勵學生將自己觀察到的事物分享給其他學生,然后,在每周的閱讀課或者是單獨設立一節課彼此進行交流。這樣的過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還能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同時,學生觀察能力的提高還有助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評價模式上的開放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采取說教式的評價形式,甚至一些教師“官面”的評價還會讓學生厭煩。因此,在素質教育下,我們可以組織開放式評價模式,首先,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要多元化,要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的同時,還要評價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等等;其次,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組織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讓學生在彼此之間的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優缺點,從而找到學習的信心。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要構建開放的語文課堂,促使學生獲得健康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宋拖霞.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小學語文課堂[J].教育與教師,2011(10).
(作者單位 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抄樂完小)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