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語文選修教材教學中,教師要整合教材,指導學生去質疑探究學習,讓學生拓展遷移積累。主要介紹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即做隨筆、善質疑、多比較、重說寫、闊視野。
關鍵詞:做隨筆;善質疑;多比較;重說寫;闊視野
新課程標志著中學語文課程改革的開始。由于在課程理念、課程設置方面的跨越式前進,這一次的高中語文課程改革有著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尤其是選修課的開設為語文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是對語文教育工作者的一個巨大挑戰。高中語文選修課選什么、教什么、怎么教已成為語文教師探討的新課題。
下列就選修教材的教法學法談談自己的幾點嘗試:
一、做隨筆——積累和提高的途徑
在選修教材中每個版塊里選擇經典作品重點講解,其他篇目由學生課后自己選擇并按照下列方法閱讀并展示分享。1.畫出你認為重要的語句。2.針對精彩的語句或質疑的句子要寫出眉批。3.用簡潔的話寫出閱讀后的感受。這樣帶著任務伴著興趣,使其在傳統的被動的預習上積極主動地深鉆,節省了教學時間,也使學生嘗到了“跳起來摘到的果子”比老師硬塞給他們的“果子”更有滋味,更有樂趣,更有意義。
二、善質疑——既深入課文又涉獵其他課文
一方面鼓勵學生們對每篇課文做隨筆,又激發他們提出盡可能想到的疑問,進而引導他們討論解答。比如《鴻門宴》一文,有一位學生在翻譯時提到“亞父者,范增也”,她認為:“既然是項羽的‘亞父’,為什么其他人亦稱范增為‘亞父’?”于是就這一議題我讓學生們進行討論,大家興趣提高。敢于向課本注釋質疑,其勇氣可嘉,隨后在查了相關資料后,我向大家做了解釋:《說文解字》中釋,“亞,背有疽癰也。”“父,男子顯稱。”又《史記·項羽本紀》載范增“疽發背而死。”還有像蹇叔、孫臏、老聃等多以綽號行世,且”綽號“無貶義。因此可以說,“亞父”是范增的綽號,大家均可呼之。
三、多比較——在鑒別中求知
教材中有許多課文是可以做對比教學的。像學到《六國論》可以和《過秦論》進行比較,或說出或寫出兩文的相同和不同處。這樣易于激發他們學習知識的熱情,增強了參與意識,在縱橫對比中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了思維習慣。還可課內外比較。比如講到曹操,《三國演義》把曹操塑造成奸臣,然后讓學生說說歷史上的曹操是怎樣的呢,這樣有的學生就去看《三國志》了,他們就有新的認識、新的收獲。
四、重說寫——語文能力的最終體現
語文學習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作為最重要的兩種能力是現在學生最薄弱的地方,呂叔湘老先生曾疾呼:“十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毫不客氣地說,說寫能力沒有培養起來是語文教學的失敗和恥辱。究其原因是:“說”的機會被剝奪,“寫”的動力不足,內容空泛,被動應付考試,語言老化無生氣和時代氣息,越寫越不愛寫,越寫越怕寫。針對傳統的缺陷,結合選修教材內容的“新”“趣”,多上一些“說”“寫”課。一是以回答問題開始,盡量讓學生到臺前說;二是設置情境題讓學生展示“說”,鼓勵學生自覺上臺,進行拓展訓練,學生往往都要經歷怯羞—敢說—會說—善說的過程,這一戰勝脆弱、提高心理素質的過程無疑也帶動了寫作訓練。我把寫作訓練貫穿到課堂教學,隨時隨地隨機。可以是對課文做眉批行批,可以是課文的延伸,讓學生對自己身邊的某一社會現象寫出看法,靈活多樣地強化說和寫,是提高交際能力和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
五、闊視野——教材只是例子
只瞅課本不顧其他,想要把語文學好都是不可能的。即使再新穎再有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教材也僅僅只是所學知識的極小部分,教材畢竟是例子,是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開闊眼界的“例題”和向導。呂叔湘先生曾說:“文章寫得好的學生,恐怕多半是得益于課外閱讀。”的確如是。為此,在閱讀方面建議:
1.與課文類似的或相反的文章,或者內容相同而形式各異的文章。
2.報刊篇目,豐富充實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有關愛國的、親情的、人生觀的、成才觀和生存技能的方方面面,不一而足。
3.學生自選式課外閱讀,或摘錄,或寫感。
4.充分利用電教設施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鑒賞水平和能力。
總之,語文學科,既要選好教材,又有科學的教法學法;既要訓練聽讀,更要突出說寫;既要遵循規律,循序漸進,又要大膽探求,開放創新;既要“蹲下來看學生們”,又要“把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跳起來摘果子”。當然教學創新少不了遇到風雨坎坷,少不了否定之否定,然而其勢不可擋,語文教學隨著一代代同仁的探求一定會走上更合理、更科學、更完美的道路!
(作者單位 陜西省吳起高級中學)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