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標強調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提倡以生為本,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尊重個性發展,注重思維的創新。在教學中,教師就應該把握好方向,積極進取,為學生開創一片廣闊無垠的天地。
關鍵詞:以生為本;個性;核心價值;現實
傳統的語文教學大多奉行“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方式,一切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多致力于如何去教懂學生,如何去教會學生,學生只需聽聽即可。但是這種教學方式已經過時了,現在提倡“以生為本”,尊重學生個體,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因材施教,獲取核心價值
關注學生的現狀和個體差異。對“個別”“材”進行細致的了解,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根據學生的不同,實施分層教學,這樣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所有學生學有所得,我們就應該大力營造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如:在聽實驗小學單老師“生活中的貓”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欣賞一些鮮亮的圖片,吸引他們的注意,激發他們的想象,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給他們印象最深的圖畫是哪張,為什么?學生可以任選自己喜歡的圖片,學生都能根據某一張適合自己的圖片,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學生有更大的空間進行選擇,在做練習的時候,出示“①他有一身白毛,___②臉___③眼睛在臉中閃啊閃啊,___④一條金色的尾巴躺在地上,____⑤嘴,___⑥那幾根白胡須,___”單老師并不需要學生們都做出來,而是激勵他們根據自己的喜愛、能力進行聯系,充分尊重個體的差異。
二、厚積薄發,在閱讀過程中習得語言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如果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教無長技,教學中必然捉襟見肘。只有自身提高了,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才能把握課堂。才能巧妙地把課堂還給學生,以生為本。在事情面前需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學會換位思考。
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上“燭心”一課時,當教到送蠟燭這一塊的時候,賈老師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有一位同學站起來說:“門外傳來了敲門聲,阿姨,出來開了門”。賈老師馬上糾正道:“是否把阿姨的位置放在后面更準確呢,人還在外面,怎么知道里面的是阿姨呢,邏輯上不對,應該說開了門的阿姨”。賈老師的一番言論贏得了陣陣掌聲。
三、尊重現實,從實際出發
每一個個體都不一樣,他們所處的環境,生活的體驗,知識的積累,心理程度都不一樣,首先我們要正視它,接受它,去適應、融合它。并利用它來引發學習,推進學習,就應相信學生的才能和水平,信任學生,鼓勵學生主動去嘗試、動手、發現、交流、創造。由此可見,我們要站在現實的角度,根據現實把握教學。
四、效率為先,重視思維品質培養過程
課堂時間有限,我們要最大限度地獲取知識,掌握技能。首先就要激活思維,提高思維的敏捷性,讓學生開動腦筋。使學生產生最佳的學習心態,主動參與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落實好“三重”:
1.重情境
我們要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開課氣氛。
2.重探索
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鉆研,努力探索,去主動獲取知識,進而理解和掌握知識。
3.重過程
教師不說,學生能提的問題,教師不提,學生能解答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解答,結合教學內容,有序地開展操作活動。
五、提倡個性,培養創造性思維
個性化是語文教育人文性的重要體現,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特征。由于學生興趣愛好不一,思維情感活動樣式各異,知識經驗深淺不一,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
如:最近觀看了著名特級教師王崧周演繹精彩的《與象共舞》一課,頗受啟發,當王老師在黑板上寫出一個“人”的時候,他請同學上來寫“象”,按照自己的意思,寫在不同的地方,把課堂放手讓同學導演,學生個性化的書寫就是他們個性化的體悟。第一個同學上來把“象”寫在右邊,忽然感覺到什么又往左邊移了移,原來他覺得這樣才能顯示出人與象的親密。沒有距離。第二個人上來把“象”寫在了下邊,這就象征著人坐在象上,一起沖鋒陷陣,浴血殺敵,第三個人上來,直接把它寫在人的上面,“你瞧,笨重的大象還會給人按摩呢”王老師不禁驚叫道。當后一位同學“將”象寫在了“人”中,這就是人象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過學生自由的發揮,將人與象的關系展現得淋漓盡致。也讓同學們在這堂課上展現了自己,秀出了屬于自己的舞臺。
總之,教師可以當作學生平等的伙伴,學習的朋友,甚至是合作的首席。學生不僅是觀眾,更是學習的主人,我們不能一味地遵循傳統的教學方式,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做到“以生為本”。
參考文獻:
[1]顧志強,淺談生本化語文課堂的構建[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1(6).
[2]黃奕熙.“生本”促成智慧,構建高效課堂[J].科教文匯,2011(4).
(作者單位 浙江省永嘉縣巖坦鎮中心小學)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