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上,問題的數量要盡量少,因為教師少問,學生就少答,就有更多時間去讀書、思考,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得以體現,教學效率才會大大提高!
關鍵詞:教學內容;教學重點;編者意圖
去年我市提出“簡約課堂”的理念時,我正教育著一群剛剛從幼兒園上來的一年級的孩子。我沒有從事過低段的教學,沒有教學經驗,在摸索中前行。中國小學語文研究會會長崔巒指出:教師“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學生“輕輕松松學語文”“扎扎實實求發展”。那么,該如何實現這一指導思想,讓閱讀教學真正達到簡約高效呢?結合教學實踐,我有如下一些認識:
一、教學內容要精當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的學習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選擇教學內容,特別是關乎學生終身受用的“核心知識”,就顯得特別重要。這就需要教師深入研讀教材,精選、發現那些真正能為學生所用、讓學生終身受益的“核心知識”,放棄一切與學生學習無關的東西,讓課堂更簡單。
1.結合年級特點,突出教學重點
課文題材、體裁不同,所處年段不同,教學內容的重點也就有所不同了。低段的重點是識字、寫字以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為此在第一課時我會集中精力引導學生掌握生字的音、形;對生字進行擴詞和造句的練習;重點指導學生寫字。因為低段就是要牢牢打好寫字的基礎。第二課時主要是引導學生盡情地朗讀。
2.把握編者意圖,解讀文本有度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王榮生在關于《閱讀教學的路徑》的講座中特別強調:所謂閱讀方法就是幫助學生理解讀不懂的地方,凡是作者要表達的想法在他們的文章中都表達清楚了,閱讀教學只需要理解作者的意圖,教師不需要再額外補充意圖了。這番話告誡我們,解讀文本要把握好“度”的問題。
特別是低段,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限制,如果教師對文本進行了過度解讀,并作為成人的理解、感受強加于學生,讓學生無所適從,致使本來活躍的課堂頓時冷場了,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課堂提問要精簡
閱讀課上,提問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好的提問能啟發學生思維,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檢測學習活動的效果。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騰出更多時間,指導學生在讀書的實踐中學會讀書,提高閱讀能力,本本分分為學生!
1.盡量少問,會提主干問題
課堂上,問題的數量要盡量少,因為教師少問,學生就少答,就有更多時間去讀書、思考,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得以體現,教學效率才會大大提高!如何做到減少提問呢?最好的做法是擴大每個問題的覆蓋面,給學生留有較大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這個空間里可以讀書、思考、討論甚至辯論,這樣就避免了“滿堂問”。如:講《一株紫丁香》時,提出問題:
師:“讀了這首詩歌,你認為這是一群怎樣的小朋友?”
生:“尊敬老師的小朋友。”
生:“喜歡老師。”
生:“熱愛老師。”
師:“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學生就從課文中找出了大量描寫小朋友們愛戴老師、體貼老師的詞句。
師:“為什么小朋友會這么愛戴老師呢?“
孩子們又結合平時的生活學習感受說出了許多理由。
我想這比一節一節地分析這首詩歌更有效果。
2.爭取不問,試用他法代替
課堂上,教師要堅決不提“是不是?”“對不對?”“喜歡嗎?”等選擇式問題,因為這類問題無需思考,毫無價值。也要避免去問“接下來寫了什么?”“他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等思維含量少,價值不大的問題,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以讀代問”這種方法在低年段也運用得比較多。直接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重讀輕講”“重讀輕問”。我們通常的做法是:各組各請一名代表來讀,先是學生自己評價,而我的作用就是補充完善或糾正他們的評價;有時是評價的人又再讀一遍,看看自己會評價別人但是不是真的會讀。
接著我們會進行多種形式的賽讀,個人賽讀、小組賽讀、男女賽讀甚至師生賽讀。也通常會分角色朗讀。在賽讀中體現學生朗讀水平的梯度。先請弱一點的,隨后逐步請優秀的。這樣既滿足了個層次學生朗讀水平的需要,又在競爭中提升了他們的朗讀水平,從而也更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這樣孩子們通過親身實踐完成了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的任務。當然這其中有不少對比、模仿、提醒……在這個來來往往的過程中,孩子們慢慢就理解了文意。《稱贊》中小刺猬和小獾因相互贊美而讓彼此的友誼更加甜美;《小柳樹和小棗樹》中他們讀出了“要看到對方優點”“要寬容別人”等美好的情感。
當然,由于在起始階段,摸索過程加上教學水平的有限,有很多還是沒有做好。希望自己能在紛繁的工作生活中,能夠在自己的課堂中有一片簡約而不簡單的天空,在淡定中堅守好自己腳下的三尺講臺。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湖塘街道賓舍小學)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