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閱讀教學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對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等具有重要作用。教師要意識地引導學生參與課堂閱讀教學,加強課外閱讀指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使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品質。
關鍵詞:閱讀教學;習慣;方法;課外指導
初中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頭戲,花去教師很多的精力但教學效果卻很一般。盡管這樣,語文教師還需要更多地關注閱讀教學,通過閱讀教學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課堂閱讀教學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閱讀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加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促進學生良好閱讀品質的養成。那么,初中語文教師如何實施有效閱讀教學呢?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是學生成長的基石。通過閱讀能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隨著時代的發展,閱讀成為現代公民的一種良好習慣,也是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初中是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階段,這需要教師將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拓展閱讀的渠道。
首先,學校應盡可能為學生購置足額的圖書,建設一個標準的圖書閱覽室,保證每位學生有書可讀。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每個學校都有電子閱覽室,每周定期組織學生到電子閱覽室閱讀最新的書籍,教師也可以選擇學生感興趣的閱讀書籍,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鼓勵學生進行網絡閱讀。
其次,學校要利用“家長學校”和“家長會”等向學生家長和社會宣傳閱讀的重要作用,配合學校做好學生的閱讀工作。讓家長成為學生課外閱讀的監督員,將學生在家庭看電視的時間變為學生的閱讀時間,讓家長參與到學生閱讀中去,定期檢查學生的閱讀效果。
最后,語文教師可以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在班級組建班級“圖書角”,號召班級同學將自己感興趣有價值的課外書籍放在圖書架上和其他同學一起分享,可以在書籍封面上寫上推薦的理由和閱讀價值等,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閱讀活動。同時教師要轉變對課外閱讀的思想觀念,增加閱讀時間,將課內閱讀向課外延伸,充分保證學生的閱讀時間。
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掌握必要的閱讀技能,提高閱讀的效率。當然閱讀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默讀、泛讀、比較讀等,根據閱讀內容的不同,可以靈活運用各種閱讀方法。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方法呢?
1.基礎閱讀知識,學生能通過閱讀獲得的教師放手讓學生閱讀
閱讀教學時很多基礎的知識只要通過簡單閱讀即可以獲得,這時不需要教師過多的講解。比如,字詞的注音、認讀等,這些通過閱讀后,借助工具書就可以把握;再如,對于一般段落劃分,理清文章的主旨,可以先讓學生試著閱讀,找出每段的主旨句,并能學會表達大意,理解能力較強的同學已具備此方面的能力。此時教師只需要給出適當的引導,在學生陳述自己的理由時對其語言的精練、準確、流暢、嚴密性作點評和指導,以讓學生逐步在此過程中學會準確、流暢地表達。
2.朗讀前教師做好范例,讓學生有樣可循
讓學生學會朗讀,教師首先必須做好示范,通過這樣的示范引領作用讓學生學會運用情感,準確把握閱讀的節奏等。讓學生有樣可循。在學生展示朗讀的過程時不僅對他們的音準、節奏、停頓、語氣等進行評價,培養學生運用情感準確地朗讀,還對文章內容的準確理解起著關鍵性作用。
3.閱讀過程中理解文章大意,學會精練、準確的語言表達
閱讀只是一種手段,通過閱讀能準確把握文章意思,提高分析能力,學會準確的語言表達。因此,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時,可以根據閱讀教學目標及閱讀內容的特點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能用精煉的語言表達大意,引導學生閱讀中如何分析理解問題,如何抓住問題的實質準確運用自己的語言精準地表達。
通過閱讀教學,學生能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逐漸領會、理解文本的內涵,進而去學習寫作技能及加深對其他課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通過必要的閱讀技巧訓練,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大豐市大橋第二初級中學)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