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一門深奧的科學,但對于小學數學活動來說,要打破數學與生活的隔閡,將趣味性引入實際的教學當中,這樣才能讓小學生學得快,學得好。從創設情境、游戲教學、互動、關系融洽幾個方面探討了數學趣味教學的實踐過程。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教學;培養興趣
一、創設情境,培養興趣
1.創設渴望情境,激發興趣
成功地導課能很快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進入渴望學習的訓練狀態,為整節課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一開始我們要就把愉快的、有效的東西跟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因為好奇,才有探索,才有創造,根據教材內容,教師可設計引入一些與內容密切相關的故事、笑話、猜謎等導入新課。例如,在教學認識鐘表時,我先讓學生猜謎,接著挑選自己喜歡的鐘表,最后告訴學生,有了鐘表還不行,要知道鐘表的秘密才行。接下去帶著學生一起探索新知——認識鐘表。
2.創設操作性情節,調動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數學的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了引進學生喜愛的故事、游戲或具體的生活情景,還把一些“靜態”情境變成“動態”情境。比如,在教學“認識鐘表”中,感受一分鐘有多長,我讓學生親自活動,全員參與:兩個拍手、兩個跳繩、兩個拍球,剩余的學生做口算,一部分朗讀,一分鐘后,匯報結果。這樣一來,就輕松地解決了問題。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愛玩、好動,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平穩性差。針對這些特點,我們在教學中精心設計各個環節,力爭把每個環節當做學生游戲的過程,讓學生在游戲中動手擺一擺、做一做,動腦想一想、猜一猜,動嘴說一說、辯一辯。
比如,我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隨心所欲地在課桌上擺弄準備的學具(三角形紙、長方形紙),進行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猜一猜,看能發現什么。學生馬上爭先恐后地拼、擺、量、說,然后老師再引導學生相互交流,介紹自己發現了什么,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很快探索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就這樣,一節課的教學任務輕輕松松完成了。
3.營造“競爭”情境,激趣樂學
根據數學學科特點以及小學生好動、好新、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我經常在課堂中創設一個競爭的情境,引入競爭機制,面向大多數學生,恰當地開展一些游戲競賽的活動。學生在緊張、愉悅中不知不覺就學到了知識。
二、師生關系融洽,活躍課堂氣氛
一般的師生關系,多數是這樣的:學生敬畏老師;學生討厭老師;學生懼怕老師。如果當一個人都討厭你了,還想聽你說話嗎?如果他都怕你了,還敢放開思維和你說話嗎?所以,很多孩子喜歡和同伴說說心里話、聊聊天,再困難都不想找老師、找父母。因此,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形成良好學習環境的重要前提。所以,我在教學中盡量以朋友的身份與他們合作,采用“我也想和你比一比”“來,我們一起讀”“你們看看我寫錯或讀錯了沒有”“你真棒!”“再想想”“誰有更好的辦法?”“你能當一名合格的郵遞員嗎?”等等富有激情的語言。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鼓勵和啟發;當學生得到結果時,要給予肯定。加強互動,建立老師與孩子的“伙伴關系”,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前提。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總而言之,教師不管采用哪種方法教學,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如果能巧用一切策略,就能如魚得水地馳騁于教學之中。
(作者單位 重慶市綦江區打通鎮大羅學校)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