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的思維水平處于表象、直觀階段。有著天真爛漫、活潑好動的天性,對任何新穎有創意的活動都懷有“好玩”的思想傾向。游戲教學剛好符合小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據專家研究表明,人的學習效果好差同自身精神狀態有著很大的關系。當一個人的神經系統處于興奮狀態時,其學習、工作的效率將事半功倍。小學生學習英語是否有成效,離不開教學方法的魅力,而游戲教學便是兒童最喜歡、最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之一。
關鍵詞:游戲教學;英語課堂;教學原則
一、小學英語課堂進行游戲教學的必要性
小學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首先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建立起初步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的是:通過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逐步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小學生活潑、好動、愛說、愛模仿,根據上述特點,將游戲活動應用于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游戲教學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作用
1.激發興趣,活躍氣氛,吸引注意力
一節真正的好課應該是有靜有動,動靜相結合的。而不是老師一味地講,學生一味地聽。此外,心理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注意力穩定性較差。最好的也只能保持30分鐘。所以,讓天性好動的小學生端端正正坐著聽四十分鐘,那是不大可能的。
2.游戲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好奇、好動、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有很多小學教師卻抱怨,上課紀律難控制,一定要嚴格規范,不能絲毫放松。然而科學的教育是應當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孩子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很短,呆板的形式很難使他們投入學習,教學效果則事倍功半。
3.訓練口語,發展思維
英語的學習不僅僅是記憶、理解、書寫,還要能夠說出來,能夠正確流利地說出來。這是重點也難點。對于初學英語的人來說,更是難上加難。他們往往心理緊張,沒有自信,不敢開口。
4.促進想象力的發展。
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學中可設計一些富有創造性和挑戰性的互動游戲。
三、游戲教學中應遵循的重要原則
1.目的性原則
游戲教學所用的游戲的不同之處在于課堂游戲過程是一個有序的控制過程,它還有著極強的教學目的性,任何一種課堂游戲的設計都是直接為一定的教學目的服務的,寓學習于游戲之中,邊游戲、邊學習,才能熟練地掌握語言規律,能夠用英語進行交流。
2.趣味性原則
為達到趣味性效果,首先游戲的組織形式應靈活多樣,不斷地激發學生好奇的欲望,然后盡量創造真實的語言情景,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進行具有信息差距的信息交流,從而體驗語言的交際功能,增加成熟感,最后引入一定的競賽規則,以比賽、小組抗衡等形式去評價游戲的結果,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3.游戲開展必須具有獎懲性
游戲活動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在游戲活動結束時,老師要注重對學生在游戲活動中的表現作出評價。這個評價包括學生參與游戲活動的積極程度,學生在游戲活動中表現的熱情,學生在游戲活動中的收獲。當然,對于在游戲活動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任何創新或閃光點都要及時表揚。
4.參與性原則
游戲的開展應面向全體學生,反對那種只顧少數尖子生而忽視大多數學生的做法。尤其是角色表演時,總讓一些學生上臺表演,而那些中等或者比較內向的學生卻長期得不到鍛煉而逐漸失去興趣。教師應注意盡量安排集體游戲,特別是那種需要集體配合和體現協作精神的游戲,這樣既可以操練語言,又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5.層次性原則
層次性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指目標的定位要有層次,既包括為掌握語言形式而設計的,具有機械和意義操練性質的游戲,又包括著眼于語言內容的,具有交際意義的游戲。這些游戲操練活動在一節課中要從低級向高級又需安排;另一方面,是指同一個游戲或同一節課中不同游戲內容難度的設計要又一定的梯度,以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去參與。
6.紀律性原則
這也是游戲開展是否成功的關鍵。假如學生都不知道怎樣去做游戲,必定會想當然去操作,不僅浪費時間,而且不能夠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每一項游戲活動都有其規則,在游戲開始之前,教師必須向學生明確游戲的規則,要求學生遵守一定的紀律,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養成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良好課堂習慣。
參考文獻:
洪子銳,惠幼蓮,李升平.小學英語教學法.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 浙江省用永嘉縣巖坦鎮中心小學)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