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霍姆林斯基提出,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yǎng)音樂家,而是培養(yǎng)合格的聽眾。音樂對于學生高尚情操的培養(yǎng)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音樂教師應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對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關鍵詞:音樂魄力;欣賞水平;審美能力;音樂素養(yǎng)
欣賞能力是人們對某種藝術形式,比如音樂、美術等的鑒別、鑒賞能力。欣賞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在這其中,一個人知覺能力、想象與聯想能力、領悟能力、回味能力是欣賞能力中是非常重要的。作為一名音樂教師,筆者發(fā)現在,學生對于一些經典音樂的評價與欣賞只停留在“好聽”這個表層上,而音樂內在的藝術美感,學生無法體會到。這就要求教師在音樂課上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樹立學生的音樂欣賞意識,提高音樂的欣賞能力。
一、注重音樂同愛國情操的結合
比如,在教《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時,筆者便將此首歌曲的寫作背景為學生交代,并簡單向學生講述了為了建立新中國而英勇獻身的革命烈士。并告訴學生,你們是未來社會的棟梁,要有承擔責任的勇氣。當我為學生傳遞完這些信息后,再讓學生進行欣賞音樂,學生便能夠在激昂雄壯的旋律中回味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當再對一些類似的音樂進行教學時,學生便能以同樣的情感去欣賞音樂。比如,《共產兒童團歌》《賣報歌》等。
二、“音畫結合”
在講第六冊“春天”這個單元的時候,恰逢是陽春三月,萬物回春。筆者在課前讓學生觀察校園內的樹木花草,上課的時候讓學生用彩色水筆畫出他們心中春天的顏色,這邊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能夠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給予幾分鐘的繪畫時間后,便給學生播放維瓦爾第的《春》這首歌。由于課前教師對學生已經采取了進行了預熱,學生的頭腦中已經建構了“春”的概念。學生在聆聽之于能夠發(fā)揮想象與聯想,在曲目的旋律中尋找“春”的痕跡。
三、在分析中理解音樂
音樂的特性包括音的長與短、高與低、音的強弱、音色。在音樂教學中,要將音樂要素糅合其中。通過對音樂知識的了解,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能力。比如,在進行《匈牙利舞曲》(第五號)的教學中,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感受高音與低音的差異、強弱要素的變化、長短音的結合等。讓學生領略到音樂情緒對于音樂要素變化的影響。
音樂是一門“傾聽”的藝術。音樂教師應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音樂的能力,把學生的“耳朵”叫醒,將學生的“心”喚醒。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陶冶情操,還能幫助學生培養(yǎng)對于藝術的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艾倫·科普蘭.怎樣欣賞音樂[M].丁少良,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作者單位 浙江省義烏市江濱小學)
編輯 代敏麗